慢性乙肝患者众多,病情轻重迥然不同,根据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颁布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肝依据病情轻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重型4个阶段。
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肝、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肝。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做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
(1)轻度:临床症状(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尿黄等)、体征(肝脾大、肝区叩击痛等)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具体如下:谷丙或谷草转氨酶40~120国际单位/升,血清胆红素17.1~342μmol/L,白蛋白大于等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大于14,电泳γ球蛋白小于等于21%,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70%,胆碱酯酶大于5.400单位/升。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具体如下:谷丙或谷草转氨酶120~200国际单位/升,血清胆红素342~855μmol/L,清蛋白32~34g/L,清蛋白/球蛋白比值10~13,电泳γ球蛋白22%~26%,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60%~70%,胆碱酯酶4.500~5.400单位/升。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具体如下:谷丙或谷草转氨酶大于200国际单位/升,血清胆红素大于855μmol/L,清蛋白小于32g/L,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0,电泳γ球蛋白大于等于26%,凝血酶原活动度40%~60%,胆碱酯酶小于4.500单位/升。
(4)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史;③无明确的肝病史及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④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①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30%~4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出现腹水。②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③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20%。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①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②中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③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