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喜奎(1926—1996),女,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天津市蓟县,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演员。诞辰:1926年8月19日,农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农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艺、曲剧的头面人物,又精通京剧、评剧、歌曲又擅丹青。她融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为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可谓功深艺博。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代表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泪血樱花》等。
魏喜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魏喜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蓟县
出生日期:1926年8月19日
逝世日期:1996年3月23日
职业:曲艺表演艺术家,演员
代表作品:杨乃武与小白菜,李大成救火,渔女和战士,宝宝娶亲,宝玉哭灵
人物简介
魏喜奎(1926-1996.3.23)女。奉调大鼓和曲剧表演艺术家。天津蓟县人。幼年随父兄学弹弦,唱乐亭大鼓。13岁随父兄到北京演唱。北京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北京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学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 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1957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东方戏曲比赛,获金质奖章。她把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融于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1950年后,她和曹保禄等艺术家在马少波、老舍等人的建议下,以单弦牌子曲当基调,拿拆唱八角鼓打底子,创成了一个新剧种,并由老舍先生定名为“曲剧”。曾到美国、台湾演出。擅演曲目有:奉调大鼓《李大成救火》、《渔女和战士》、《宝宝娶亲》、《宝玉哭灵》,北京曲剧《柳树井〉、《罗汉钱》、《红花向阳》、《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代表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
艺术经历
早年,她的父亲魏永富和哥嫂靠说唱乐亭大鼓与唐山大鼓维持生活。1930年父亲带上她和堂弟弦师三人来到天津,在南市一家小书馆作艺。由于父亲生病,8岁开始替父说唱,当父亲病体渐好后,父女俩轮换作艺。在津门作艺十余年,她也扎下牢固的说唱基础。后来又得到天津乐亭大鼓名流王佩臣的指点,更提高了技艺。
12岁随父兄到北京演唱。喜奎跟曲艺公会会长曹宝禄苦练八角鼓,学唱单弦,很快学会几段,还把曹的拿手唱段“五圣朝天”学会。喜奎私下还去开明戏院听评戏,结识了小白玉霜母女,在小白玉霜引荐下结识了京剧演员吴素秋,从此她们三人结成京评曲三姐妹。不久,曹宝禄筹办鼓界大王刘宝全演唱会,魏喜奎荣幸地拜见了刘宝全,并深得他的指点,更有长进。这时天津来人约她父女去南市庆云戏院演唱。天津地区凡来新“角儿”头天上场要摆放花篮,花篮越多说明“角儿”越红,他父女借钱买花篮摆上台面。喜奎就用“鞭打芦花”鼓曲唱段打炮。当喜奎出台亮相,头一句
艺术交流
1987年7月,率中国曲艺团赴美国演出。1992年3月,应邀赴台湾举办“海峡两岸鼓曲大展”演出,并再几所大学讲课,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戏曲界正式前往台湾做艺术交流的第一人。1995年3月,成立“魏喜奎艺术发展促进会”。
任职情况
北京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北京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曾任历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
主要作品
擅演曲目有:奉调大鼓《李大成救火》、《渔女和战士》、《宝宝娶亲》、《宝玉哭灵》,北京曲剧《罗汉钱》、《红花向阳》、《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获奖情况
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东方歌唱比赛”中荣获金质奖章,成为北方曲艺界荣获国际奖的第一人。
活动年表
1949年7月22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廿七日: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
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成立,连阔如任社长,演员有单弦艺术家曹宝禄、奉调大鼓艺术家魏喜奎先生、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顾荣甫、尹福来,唱河南坠子的姚俊英、马玉萍,唱琴书的关学曾先生。
1951年3月12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初八日: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3月12日至5月底,以廖承志为总团长,陈沂、田汉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总团赴朝,北京文艺界有23人参加了由部分曲艺杂技演员组成的“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领队张辅臣,队长连阔如,副队长曹宝禄,演员有高元钧、侯宝林、郭启儒、常宝堃、魏喜奎、高凤山、孟宪友、孙砚琴、尹福来、顾荣甫、金业勤三兄妹等。中华杂技团部分演员也参加了这次赴朝慰问演出。北京市文联编辑沈彭年随队前往。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
艺术发展
奉调大鼓,是魏喜奎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于新中国建立前夕创成的;北京曲剧则是北京解放后,由魏喜奎与曹宝禄、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孙砚琴等,发展拆唱八角鼓的形式试演,经老舍、马少波二位帮助创成的。 魏喜奎创成奉调大鼓这个曲种,已经十分难得了,如何能创成一个剧种,跻身于戏曲名家之中?考其原因,与魏喜奎自幼小至青年时代,不断接触戏曲名家有关。她原籍唐山,但生于京东蓟县。自小便觉得唐山皮影戏有唱有表演,比她父亲单凭说唱而没有表演的乐亭大鼓更吸引人。她七八岁时,随父亲在天津演唱,受到评剧名家鲜灵霞青睐,让弦师教她唱评戏。12岁时,随父亲到北京,在纪念曲艺界祖师爷周庄玉的名演员联袂演出中,以唐山大鼓《黛玉归天》一举成名。次年纪念周庄玉时,她被安排在反串京剧《打面缸》中,扮演主角周腊梅。负责人曹宝禄带她到演这出戏拿手的于连泉先生家请求指点。于先生看出她是演戏的坯子,不仅教会她这出戏,还教给她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