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寿恺简介

2021-11-06 12:10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1906年11月10日出生在厦门中华片区“周宝巷”。是厦门文化名人周殿薰之子。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内科学一级教授。 周寿恺知识渊博,除了医学上的成就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也有高深的造诣:他对立体电影、血白细胞计算器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他深入钻研过我国的文字、提倡简化汉字,出版了有关的专著,得到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称赞。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周寿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厦门中华片区“周宝巷

出生日期:1906年11月10日

逝世日期:1970

职业:著名医学家, 内分泌专家

毕业院校:北京燕京大学

主要成就:立体电影、血白细胞计算器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等

简介

2

周寿恺,1906~1970,1925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读书,次年转学至,1928年医学预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接着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1933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副院长,院长,并兼博济医学院院长。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合并,改名华南医学院,周寿恺任内科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改名中山医学院后,周寿恺任副院长兼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系统内科教研室主任、内科教授。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1970年受迫害致死。

爱国事迹

3

周寿恺热爱祖国,是个民族尊严感很强的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个热血青年毅然离开协和医学院,以满腔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内科指导员、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内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国防医学院内科主任、教授兼教育长。1949年人民解放军席卷大江南北,由于向往新中国,他随上海国防医学院到台湾后,借口处理搬迁的善后事情,又返回大陆,同人民一起迎接祖国的解放。这段时间,在台湾的国防医学院多次派人找他要他回去。一次,派来的人找到了他,还买好了他全家飞往台湾的飞机票。可是周寿恺决心已定,他不但表示自己不回去,还劝说来人也不要回去,在他的动员下,结果送机票的人也没有回台湾。他的言行表现了一个爱国的专家学者的崇高风范。

医学贡献

4

在长期从事医学事业的生涯中,周寿恺十分重视临床实践,用他厚实的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工作,解决临床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又从临床病例去提高实践工作的能力,因而他临床经验丰富,蜚声医坛,曾担负过许多重要的医疗任务。五十年代中期,内分泌学还是我们国家一门新兴的学科,周寿恺和他的同事们在物质条件困难、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一起创建了内分泌实验室,并迅速开展对糖尿病糖代谢、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对糖代谢的影响,以及开展席汉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等课题的研究。六十年代初,中山医的内分泌学实验室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开始进行对更深层课题的研究,如对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等。

培养人才

5

解放后,周寿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上。中山医学院成立之初,周寿恺是学院里8个最有名望的一级教授之一,为了搞好医学院的管理工作,他放弃了几乎全部专业工作的时间,出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尽管已肩负了繁重的行政工作任务,他仍不辞劳苦,坚持抽时间给学生上课,坚持临床查房教学。在教学管理上,他经常下到课堂听课,从中发现教学中的新人新事,加以总结和推广。他常对行政管理人员说:你们应当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管理者,鼓励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他自己则经常深入课堂。他几乎听过学校里每一个教师的讲课,每一门课程主要讲什么内容,谁的课上得好,他都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指导性意见。

教育贡献

6

周寿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组织各有关教研室的教师,理顺医学教学中36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各门课程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衔接和配合、继承和发展等作了平衡。同时对全部实验、实习训练课的要求和重点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制定了教学大纲,使中山医学院的学能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教学水平大大提高。中山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周寿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协助柯麟院长联系校内的专家教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周寿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第三个重要贡献,是多次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引起教师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做法在五十年代是先进的,在他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周寿恺始终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对整个医学教育有系统的深刻的认识,在医学教育理论方面总结出一套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理论体系,提出根深才能叶茂的论点,

周寿恺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