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武(1912--2001),福建省寿宁县人。曾执教于文化大学,担任再兴学校董事长,逢甲大学董事长。被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何宜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宜武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2
逝世日期:2001
人物简介
先世于明季由皖迁闽定居,历三百余载,祖葆瑛公,服官江西,很有贤声;父幼山公,淡泊谦冲,无意仕进,终身致力文教与农茶事业之改进,蜚声乡里;母林太夫人,邑中名儒逊清礼部郎中林隆山次女。
何宜武,其外祖为清进士礼部郎中钦加三品林栋。何宜武幼承庭训,胸襟弘远。七岁入私塾,十三岁入寿宁县斜滩镇县立高级小学,十五岁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后,由县政府教育局保送到福建省会省立福州第一中学就读。老师邹曼支和李若竹。初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学院附属中学高级部。1932年高中毕业,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学院。1936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学院,长期在各地政府任职。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侨务委员会第三处处长,主管推动全球华侨经济发展事务。1961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远东经济开发与国际贸易问题,取得博士学位,次年升任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
个人履历
1931年,何宜武毕业于福建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时值日本侵华日亟。国事蜩螗,蒿目时艰,毅然北上求学,就读于闻名全国之北平朝阳大学法学院。1936年以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旋参加国家高等考试及格,分发福建省政府民政厅任职,深获长官器重。
抗日战起,省府迁治,策画战时民政,极着贡献,被选往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由于受训表现卓越,国家总动员会报延揽为物资处科长,负责战时物资调节工作。先后转调重庆市政府财政局主任秘书、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财政处、上海市政府财政局任职,声誉鹊起。
1939年7月,与福建学院法律系毕业的王秀椒女士结婚。1947年冬,返回台湾参选,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出席第一届"国民大会"。1949年初,孙科出任行政院院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戴愧生聘何宜武为该会委员兼第三处处长,主管华侨经济事务。
1960年奉派赴美,入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远东经济开发与国际贸易问题。次年,返台后升任"侨务委员会"
著作
著有《华侨经济研究》、《土地改革之研究》、《结合海外华商力量强化经济外交》等。
奖学基金
为鼓励家乡青年勤奋学习,积极向上,造福家乡,台胞何宜武先生于1997年设立了何宜武奖学基金。该奖学基金由何宜武先生捐资人民币30万元,通过滚动发展,每年用利息所得奖励高考成绩优秀学生25名。至今,该奖学基金已颁发了15批,累计奖励寿宁学子370人,奖励金额达37万元。
兄弟
何宜慈(1921--2003),科学家,何宜武胞弟。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1946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获电子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任斯坦福大学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曾任台湾新竹市科学园区调备处主任、国民党国防科委副主任。1990年底退休后,任美国逸仙工业园有限公司首席顾问。1992年12月4日,带领有关专家专程回国考察,在天津投资建立逸仙科学园,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次日,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亲切接见与称赞。
个人其它信息
生二男一女,长子邦立、次子邦定、女邦声,分别研究医学、电机及环境科学,先后留学美国取得博士、硕士学位。1999年,孙女何之元以最优成绩毕业于美国维吉尼亚军校,为该校成立一百六十年来第一位女毕业生。
何氏兄弟故居
美丽的龙江之畔----斜滩,像一颗明珠璀璨。在斜滩镇区腹地坑头里有一条曲折幽深的何家巷,何氏兄弟故居就坐落在何家巷尽头。何氏故居建筑考究,风格别致,是一座保存完整、不可多见的清代建筑。这座5榴(开间)、三层土木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宽26米,高约15米,深29米,可谓是“庭院深深”。四周防火墙高越屋宇,墙面用石灰粉刷,因年深日久,显得有些灰濛;屋顶双面坡履盖,青瓦飞檐;地面铺设三合土,平整坚实,冬暖夏凉;大门高大巍峨,门楣上方有一块清光绪年间钦赐的大横匾,“大夫第”三个粗体大字仍斑驳可辨;厅堂上雕梁画栋,门、窗、格扇花鸟浮雕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门楣及正厅装饰优雅别致,美观耐看;中榴明间,高楣架构,宽5米,深9米,高7米,天花板下尚悬挂八爪吊油灯用的挂钩,厅前正门建有门楼;后厅低楣架构,厅后置一天井,用于采光;前后厅间用三块屏壁交缀隔开。火厢房与主房间隔以防火墙,墙脚开有两个角门,便于出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