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范亭简介

2021-11-06 11:39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续范亭(1893—1947),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后在国民党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40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在政权工作。期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1941年3月离开兴县赴延安。1947年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续范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

出生日期:1893年(癸巳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1947年(丁亥年)9月12日

职业:爱国将领

主要成就:曾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

参加组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

2

续范亭,著名爱国将领。1893年11月27日生于山西崞县,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大革命期间受冯玉祥聘请,在西安担任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与共产党人最早有过接触;后来一度归隐,“九一八”后出山练兵准备抗战。1935年续范亭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悲愤地写下《哭陵》一诗,并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1937年9月,续范亭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39年,他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1940年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9月病逝于山西。

续范亭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特殊的诗人,在战争时期,他用

人物生平

3

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续范亭一面与邓宝珊在甘肃组建陆军新编第一军(续范亭被任命为中将总参议),准备与日本侵略者决战;一面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

1935年,续范亭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悲愤地写下了《哭陵》一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并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他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续范亭的壮举,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抗议,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遇救不死的续范亭继续为抗日奔走。他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

1937年9月,续范亭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

重要事件

4

续范亭自少年时代读书时,便痛恨清廷的腐败并立志救国。他16岁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堂,与傅作义等同学一同按日本军校模式受训。同年,又受反清革命影响,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的族兄续西峰策动太原、原平等地新军起义,18岁的续范亭赶去参加,并被任命为镇远队长,率一个营为先锋在风雪中远征500里攻入大同。接着清军反扑,他又在大同城内坚守40天,作为青年军官初着战功并扬名山西军界。

民国成立后,曾投机参加过同盟会的阎锡山把持省政,续范亭看不惯其作派,辞职返乡办小学。1913年,他又投考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因对袁世凯和阎锡山表示过不满,翌年便遭追捕而仓促离校,随族兄续西峰避往陕西华山。在那里,聚集着一批西北的反袁义士,他们同孙中山取得了联系。1915年底云南的蔡锷起兵讨袁时,他们便成立西北护国军并向山西进兵。不久,袁世凯病死,续范亭继续到保定军校深造。后来,他又参加过孙岳、冯玉祥的国民联

与毛泽东

5

续范亭患有严重的肺病,经中山陵剖腹后,身体更加羸弱。晋西北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他病疾复发,病情更加沉重。党中央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打电报给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指示他们尽快将续范亭护送到延安医疗。

1941年5月间,续范亭来到延安医疗休养。他先后在延安柳树店国际和平医院和枣园就医和休养。数月之后,他的病情有了显著的好转,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为了使他得到一个安定、优越的养病环境,中央办公厅决定将他转到延安交际处来。

1941年秋冬之际,续范亭来到延安交际处,他对这个住处和周围环境非常满意。他住在东屋,警卫员住西屋。因他爱围着火炉烤火,并有在火上常烧一壶水的生活习惯,又在东屋给他添上一个火炉,这样屋子里就更暖和了。

续范亭酷爱读书,通晓中国历史,尤爱研读古代哲学。自来交际处后,他全力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革命领袖的传记和延安出版的报刊、书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

历史评价

6

续范亭的一生,是由爱国主义走向追求共产主义,从旧式军人成为跟随时代潮流勇进的革命斗士,是由旧式军人不断进取,跟随时代潮流转变为坚强的革命斗士的典型。续范亭生长于号称“两山(太行、吕梁)夹一沟(汾河)”,在近代相对比较封闭的山西,却从学生时代起便追求新思想。目睹国家衰败,出于图强愿望,他少年起便投考军校,几十年跻身行伍。

续范亭出于传统的忠节之气影响,在抗日问题上曾想对政府采取“尸谏”,虽在中国产生过积极影响,却不是一种先进的形式。他最可贵之处,便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观念,从而能跳出晋绥和西北旧军人的圈子,在历史重要关头不惜与坚持反动立场的老友交火开战。他在延安养病的六年间,像小学生一样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曾在诗中写道:“大文如大餐,丰富复精美,使我饥肠人,欲罢不能止。”临终前,他又提出入党申请,这正是他一生追求进步的最后体现。

毛泽东为续范亭所写的挽联,也对其做出了最好的评价──“为民族解

续范亭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