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张贤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贤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36年12月
逝世日期:2014年9月27日
职业:作家,企业家
主要成就:小说创作 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 立体文学作品老银川一条街 收藏家、书法家 救生行动
代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灵与肉》等
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 老银川一条街
个人生活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担任宁夏文联主席。
作品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书评》、
张贤亮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先生因重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个人经历
作为一个作家,通过创办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张贤亮积累了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的论断。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证明了文化在科学技术之后也是产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另一类范例。在北大国际MBA论坛上,张贤亮应邀发表《西部企业管理秘笈》的讲演,介绍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偏低的投资环境中如何管理企业的经验。1997年张贤亮发表了20万字的长篇文学性政论散文《小说中国》,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劳者有其资”,“为资本主义平反”和私有财产社会化的论点,首次大胆地提出“私有制万岁”,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为我国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贤亮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文联名誉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曾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第
精神气质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这篇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他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统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说,应该注意他的精神气质。研究张贤亮的精神气质,首先应注意到他青年时期的经历。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他在1957年4月7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
主要作品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80年的《灵与肉》、1983的《肖尔布拉克》、1984的《绿化树》),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搬上银幕(《牧马人》、《黑炮事件》、《肖尔布拉克》、《龙种》、《异想天开》、《我们是世界》、《男人的风格》、《老人与狗》、《河的子孙》);
一、《灵与肉》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
书法艺术
张贤亮是中国文学界久享盛名的文学家。不但他的文学代表作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30多个国家发行,而且他在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上也建树良多......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有高深造诣与独特见解。张贤亮并不是要当书法家,所以使他不刻意地游离“书法圈”外,如贺兰山的野花任自开放,在这个喧躁的时代留给人们的是一份清雅的墨韵和思索,其书法本身的创造力在深厚的文化品格中绽放。“书法家”应首先是学问家,应具备必须的文学,文字学与历史学的修养,否则“书法家”再超生的多,对我们的时代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故而张贤亮先生的文学和书法造诣不是非要每个书法家都把他的作品作为“参照系”,而是让一些有志于书法收藏和研究的人们明白:人品、学识与书法密不可分!作为当代红遍大江南北,名扬长城内外的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张贤亮少爱诗书,其母贤敏博学,思想开拓宏深,使先生从小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在书法艺术方面下过苦功,后来历经沧桑,世事变迁,先
人物观点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瓶颈
“文化”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个新课题,“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怎样去“发展”,却各有各的见解,我想还是刨根问底从所谓“文化产业”的源头说起较能说明问题。
人类的正常行为(犯罪和精神病态行为除外)莫非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活动,一类是文化活动。世界上千千万万数不尽的产品也无非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产品,一类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产品就是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自发创作的,文化活动最早的组织者却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部落后来演变为国家,于是组织文化活动就成了政府的重要职能。不管什么部落或是国家,不论什么性质的政府,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有一套为他服务的文化机构,举办以他为主的文化活动,向群众传播当权者的思想及主流意识形态,从最早的祭祀活动到今天盛行的“唱红歌”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这些,我们今天称之为“文化
公益慈善
“救生行动”声明
贫困人士并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最可怕的是贫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这时他们急需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古人说“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我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捐出人民币150万-180万元补助一些不属于、或超出医保范围而病人家庭又无力承担的医治费用。我将这种行动称为“救生行动”。“救生行动”的原则如下:
一、“救生”对象限于宁夏地区及在宁夏工作年满一年、确实无力承担大额医治费用的贫困人口和来宁的外地打工者;
二、经医生确诊缴纳了医治费用通过手术或其它治疗手段即可挽救其生命或改善其命运的;
三、“救生行动”的资金经患者确认签字后,善款直接向医院缴付,现金不给予患者本人或其家庭;
四、“救生行动”不包括患者手术或治疗中的陪护费、营养费、旅费及术后的康复费、生活费等其它费用,更不为出现医患矛盾和纠纷的现象负责;
五、出于降低慈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和使救治及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