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简介

2021-11-06 11:20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林巧稚

外文名:Lim KT,Lin Chao-chin

别名:丽咪,三姑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今厦门市)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23日

逝世日期:1983年04月22日

职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

毕业院校:协和医科大学(今北京协和医学院)

信仰:基督教(1914年加入)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

代表作品:《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等

配偶:单身

人物生平

2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

主要作品

3

林巧稚曾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城乡,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等书。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等文章中。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注:外文文献中林巧稚署名为LimKT)

林巧稚.用造袋术治疗腹壁囊肿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30,16.

LimKT.SpontaneouspneumothoraxInnewborn.ChinMedJ.1932,46:986.

LimKT.Onfoetuseswithcephalicmalformationsdeliveredin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fromJuly1st1922-Jan1st1934.ChinMedJ,1956,49:624.

ChinTL,LimKT.Theyeast-likefungifoundin

研究成果

4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

慈善事业

5

林巧稚不但给有钱有势的妇女看病,对穷苦百姓都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平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因此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早在“文革”前的1965年,她还捐出去过两笔存款。一笔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折合成人民币约9700元;另一笔是她任中科院

所获荣誉

6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社会活动

7

担任社会职务

1954、1959、1964、1975、1978,分别担任第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

1956,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

1957,受聘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当选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9,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73年至1977年,受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

除此之外,还曾担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学术交流

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医学教育工作。

1965年

人物轶事

8

1921年7月下旬,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敏捷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

所幸,在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

林巧稚还在当助理医师的时候,就是一位出色的医生,独立地完成了第一例大手术。

一个深夜,协和医院遇到了一位子宫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轻妇女,林巧稚还是助理医生,无权处置这种病人向科主任报告危急情况后,科主任让她自己做手术。她果敢地通知手术室,站上手术台,完成了她当医生的第一例大手术。手术的成功,也引起了医院更多人的注目。她被

社会评价

9

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光明网)

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

后世纪念

10

纪念馆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5月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其中的“毓”为培育养育之意,是对其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的纪念。

2009年12月23日上午,厦门首个医德教育基地在林巧稚纪念馆揭牌成立。

蜡像

2004年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艾得胜为国家博物馆创作林巧稚蜡像,2005年林巧稚蜡像获国家博物馆“一等奖”。该蜡像曾在中国蜡像馆、厦门世界名人蜡像馆展出。

纪念邮票

1990年10月10日,在林巧稚辞世7周年之际,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以她为题材的纪念邮票,卫生部还为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这在中国邮政史上是不多见的。该邮票为《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4枚中的第1枚。(其余3位现代科学家为张钰哲、侯德榜、丁颖。)

书籍

妇产科医师奖

中国妇产科医师奖(简称COGAAward),又称“林巧稚妇产科医师奖”,经中国医师协会批准COGA于2012年设

林巧稚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