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消补肝汤
【方源】
《清消补肝汤治疗乙型肝炎106例》[刘玉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5):444-445]。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黄芪30g,板蓝根20g,郁金10g,何首乌10g,大黄10g,薏苡仁20g,白术10g,甘草6g。
湿热重而伴黄疸者加茵陈25g,泽泻10g;脾虚失运纳呆、便溏者加太子参15g,云苓15g;肝气郁结胁痛重者加柴胡10g,川楝子10g;肝阴不足目涩,口干者加枸杞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注意休息,戒烟酒,避风寒,忌食生冷滋腻之品。
【功效】
清热解毒化湿,疏肝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肝。主治乙型肝炎。
【验案】
患者,男,42岁,1995年4月2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反复胀痛,乏力5年余。
病史:既往曾就诊多家医院,均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予口服肝必复、灭澳灵,肌肉注射肝炎灵、静脉注射强力宁及煎服中药汤剂等多种治疗(具体不详),症时轻时重,肝功能反复异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近来患者又因右上腹胀痛加重来本院就诊。
检查:右上腹胀痛,乏力,纳呆,面色白而暗,口干苦,夜寐尚安,小便黄,大便尚调,舌暗淡,苔薄黄,脉细濡。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ALT 198U/L。彩超:提示慢性肝损害,继发胆囊炎。
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疏肝利胆健脾。
方药: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黄芪30g,大黄(后下)10g,金钱草20g,郁金10g,何首乌10g,白术10g,云苓15g,薏苡仁20g,青皮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予肝炎灵4ml,每日1次肌注;维生素C 0.2g,每日3次口服。
二诊:治疗1个月后,右上腹胀痛减轻,口干乏力,纳谷增多,小便稍黄,大便调。复查肝功能:ALT<25U/L。乙肝五项:HBsAg(-),抗-HBe(+),余同前。原方去金钱草、青皮,加板蓝根20g,女贞子10g,陈皮10g,继服两个月。
三诊:两个月后,诸恙悉除,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嘱患者继续戒烟酒,避风寒,不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后3次复查肝功能均无异常,乙肝五项复查亦无异常变化。两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
清消补肝汤中重用白花蛇舌草30g,为主药。肝郁气滞血瘀者宜消,消法是指疏肝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减少病变部位缺血,加速病灶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方中用丹参30g,亦为主药,脾虚肝阴不足者宜补,补法是指益气健脾养阴。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益气健脾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而乙型肝炎久难治愈多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低下有关,故本方又重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之黄芪30g,亦为主药。
方中又以板蓝根助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郁金助丹参活血化瘀,兼疏肝理气;以白术助黄芪益气健脾,兼化湿邪,共为辅药。方中又用大黄清热解毒,兼化瘀通腑;用薏苡仁健脾化湿;用何首乌养血柔肝,与黄芪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用甘草益气,调和诸药。
全方围绕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重用白花蛇舌草、丹参、黄芪三药,一清一消一补共为主药,清、消、补兼施,共奏清热解毒化湿,疏肝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养肝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