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怎么看
专家介绍: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报告的内容比较多,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在临床上,把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分为三大系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1、红细胞系统:在检查中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有“↑”和“↓”都表示着红细胞的不正常。若“↑”,表明患者严重脱水,若“↓”很可能是说明患者有贫血或有缺氧的现象。
2、白细胞系统:同样的,白细胞在血常规检查中“↑”和“↓”都同样也表示着表示着不正常,但值得注意的是白细胞的正常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高于正常值,表明患者可能存在某些炎症,多为细菌感染;而低于正常值,表明患者可能是病毒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肝炎。
3、血小板系统:正常值(100~300)×109/L,如低于正常值,可出现出血倾向。临床上肝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肝炎疾病,很有极大的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产生出血症状疾病。因此对于肝病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和谨慎当心。
很多人在做血常规检查时会发现一些平时我们没有发现的疾病,其中很多都是一些肝脏疾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而没有被发现,等到症状明显是已经使肝脏受到严重的危害。专家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好乙肝的预防工作,避免乙肝给我们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