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商英(1043-1121),北宋后期书法家,北宋后期官僚,四川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宋徽宗朝官至右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品有文集100卷已佚(《宋史·艺文志》),《友松阁遗稿》一卷(《两宋名贤小集》辑)。《宋史》卷三五一、《东都事略》卷一〇二有传。
张商英简介
基本资料
本名:张商英
字号:字天觉 号无尽居士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蜀州新津
出生时间:1043年
去世时间:1121年
主要作品:《护法论》、文集100卷
人物生平
张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进士(《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六(《张少保商英传》),调通川县主簿,知南川县。神宗熙宁四年(一〇七一),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五年,权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三一)。贬监荆南税。元丰初,除馆阁校勘。三年(一〇八〇),检正中书刑房,寻责监江陵县税(同上书卷三〇三,三〇八)。哲宗元祐元年(一〇八六),为开封府推官。二年,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书卷三七五、四〇三、四五〇、四八一)。绍圣中,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因事责监江宁酒。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〇九八),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五〇四)。召为工部侍郎,迁中书舍人。徽宗立,出为河北路都转运使,降知随州。崇宁初,为翰林学士,拜尚书右丞转左丞。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一一一〇),除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乾道临安志》卷三),顷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政和元年(一
历史记载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俶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
台狱失出劫盗,枢密检详官刘奉世驳之,诏纠察司劾治。商英奏:“此出大臣私忿,愿收还主柄,使耳目之官无为近臣所胁。”神宗为置不治。商英遂言奉世庇博州失入囚,因摭院吏徇私十二事,语侵枢臣,于是文彦博等上印求去。诏责商英监荆南税,更十年,乃得馆阁校勘、检正刑房。商英尝荐舒亶可用,至是,亶知谏院,商英以婿王沩之所业示之,亶缴奏,以为事涉干请,责监赤岸盐税。
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屡诣执政求进。朝廷稍更新法之不便于民者,商英上书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方志记载
宋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右正言左司谏张商英,复陈筑平恩(今邱县)黄河四埽。
宗教信仰
神宗时,受到王安石的推举,入朝做官。大观年间,担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因事而被降调至边远地区,其间曾到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像,有所感应,于是塑文殊像供奉在山寺,并撰写发愿文。不久,遇到大旱灾而入山祈雨,三次都很灵验,因此闻名于朝中。又还僧寺田三百顷,表达崇佛的赤诚。及任职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的时候,礼谒东林寺常总禅师,得到禅师的印可;接着又到兜率寺的从悦禅师处参学,在该寺后拟瀑轩题诗中有“不向庐山寻落处,象王鼻孔缦朝天”,意思是讥讽从悦禅师不肯定东林禅师。
商英与禅师的对话
从悦禅师对商英说:“东林既然印可运使,运使对于佛陀的言教有疑惑吗?”
商英说:“有!”
从悦禅师进一步问:“所疑为何?”
商英答:“我疑香严独颂,还有德山托钵话。”
从悦禅师:“既有此疑,安得无他?”接着又说:“只如岩头所言,末后一句是有呢?是无呢?”
商英说:“有!”
从悦禅师听到这话,大笑而回。他的笑让商英浑身不自在,一夜睡不安稳。到了五更
轶事典故
张商英酷爱草书,挥毫泼墨甚是豪爽。有一次得到好诗句奋起直书,笔走龙蛇,让侄子记录下来诗句,侄子看到飞舞的字茫然而止,问是什么字?张商英细看了很久,自己竟然也不知道是什么字,还抱怨侄子说:“为什么不早问啊,以至于我都忘了!”
原文出自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张商英好草书而不工,一日得句索笔疾书,龙蛇飞动,使侄录之。侄当波险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之久,亦不自识,诟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张商英从小就锐气倜傥,日诵万言。最初任职通川主簿的时候,一天,进入寺中看到大藏经的卷册齐整,生气的说:“吾孔圣之书,乃不及此!”欲着无佛论,后来读《维摩经》,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深有所感,于是归信佛法。
诗词作品
总咏五台
五顶嵯峨按太虚,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操,猛虎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铺舒。
坐具长三尺,已占山门五百余。
南乡子
向晚出京关。细雨微风拂面寒。
杨柳堤边青草岸,堪观。
只在人心咫尺间。
酒饮盏须乾。莫道浮生似等闲。
用则逆理天下事,何难。
不用云中别有山。
其二
瓦钵与磁瓯。闲伴白云醉后休。
得失事常贫也乐,无忧。
运去英雄不自由。
彭越与韩侯。盖世功名一土丘。
名利有饵鱼吞饵,轮收。
得脱那能更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