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原名陶涤民,祖籍杭州,1926年7月生于上海,2004年4月18日8时40分因血管炎发作逝世 。曾任卢湾区文艺支部主任、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卢湾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卢湾越剧团名誉团长。
张云霞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云霞
外文名:Zhang Yunxia
别名:无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6年7月
逝世日期:2004年4月18日8时40分
职业:越剧花旦,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个人经历
1935年就读于上海同义中小学。幼年曾拜京剧名票李文奎为师,学“余派”须
生戏。
1939年在更新舞台代师顶演《乌盆记》和《捉放曹》获得成功,被时人传为“十龄童”。
1943年入玉牡丹越剧戏班。
1944年至1945年,搭班于皇宫、老闸等戏院,又拜越剧男班艺人刘金玉为师。
1946年上半年,参加天红剧团唱三肩花旦,与徐天红合灌了唱片《孝女心》。下半年参加了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为三肩旦。期间,对新越剧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地学习袁派艺术,并与范派小生胡少鹏搭档,经常上电台演唱袁、范的《梁祝哀史》、《香妃》、《一缕麻》等剧的精彩唱腔,很快在观众中造成影响,被称为“袁派花旦”而崭露头角。
继又转入范瑞娟与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参加了1947年越剧“十姐妹”的义演,在《山河恋》剧中,先饰秋隗,后顶替傅全香饰演戴赢。
1948年参加电影《祥林嫂》的拍摄,扮演柳妈一角。
1948年转到少壮越剧团唱二肩旦。
1950
主要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艺术上开始成熟,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刀马旦。注重从生活出发,体验角色性格,表演深入细腻,能够在同类型的角色和相仿的戏剧情境中,做到同中求异塑造人物个性。其演唱用真假嗓结合发声,唱腔从“袁派”脱胎而出,兼蓄“傅派”,并从兄弟艺术中吸取养料,具有清丽委婉、华彩多姿的特色,有“张派”之称。代表作为《李翠英》、《春草》、《貂蝉》。在《辕门斩女》、《孟丽君》、《碧玉簪》、《秦香莲》等剧中,亦有上佳表演,都有唱段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发行。《貂蝉拜月》的唱腔尤其受到行内赞赏。
张派是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后又参加过东山越艺社和芳华剧团;1953年起主持少壮越剧团,任团长和主要演员。她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剧的营养,借鉴西
艺术追求
张云霞的唱腔中行腔变化丰富,真假音结合运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状》中诉状一段唱,她根据人物感情的发展,用[尺调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动细致地表达了人物感情的层次。如自然流畅,真假声衔接不露痕迹;尤其是最后段落从较快的〔中板〕转入急遽的〔急快板〕,这种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剧中少见,但张云霞凭着极强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圆,快而不乱。这段唱也成为代表张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张云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马旦、闺门旦,对同一行当的不同人物,她根据各自的性格赋予不同的音乐形象。如《李翠英告状》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调爽朗流畅,强调其性格泼辣的一面;《春草闯堂》中春草的唱腔则多运用婉转圆滑的小腔以表现其活泼俏皮的性格。
弟子有薛桂珍、何赛飞、吴国兰、袁小云、杨学梅、徐琴,郑全,洪倩,舒雪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