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东之,1962年生于北京。1997年6月15日,创办中国大陆首批私立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2011年10月24日因突发心脏病离世,终年49岁。
路东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路东之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62年
逝世日期:2011年10月24
职业:博物馆馆长 书法家 作家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古陶文明博物馆
代表作品:《秦封泥集》
人物名片
路东之,男,1962年9月20日(考,其实生于公历1962年10月18日,但他自己习惯于夏历及旧式年号,当年的10月18日是旧历9月20,他过生日也按旧历过,对户籍人员也这样声称,于是其身份证日期也是9-20)生于北京。创办中国大陆首批私立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
走在北京宣武区右安门内西街上,穿过一条狭长的胡同,不经意间就看到了“古陶文明博物馆”。脑子里还在想像着它可能会有的恢宏气势,而思维却被眼前这个古朴凝重的仿古建筑所定格。博物馆门前蓊郁苍翠的松柏见证着它的历史,墙头疯长的野草、墙上因年久失修而黯然失色的花纹图案以及稀稀落落的游客,似乎都诉说着它的孤独和寂寞。与旁边大观园赫然醒目的广告招牌和热闹的人群相比,这个角落显得过于冷清了。
低调表现
作为古陶文明博物馆的馆长,他坐拥千万财富,却依然保持低调、简朴的生活。无论身边的人怎样暴富,他不为所动,坚持不变卖一件藏品。
“我做博物馆,不同于做任何投资项目,我不卖藏品,也从没想过依靠这个挣钱,所以说,收藏是我一生的至爱,而不是投资。”
但无论承认与否,路东之收藏的3000多件艺术品,仅汉代瓦当系列,由于日益稀少,目前每件市场价都在二三万元以上,估计总价值已超过千万元。客观上讲,他已给后人留下一大笔财富,只不过,这笔投资的受益者不是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
个人经历
路东之中学时代自学诗歌与书画。1981年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学习书法。1982年师从萧劳先生学习写诗,进而向以萧劳为中心的金寄水、马里千、孔凡章、刘毓煊等旧体诗坛诸家学习诗词曲赋。1985年获“国际青年年征文”报告文学一等奖。
1986年获“全国首届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到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1987年入西北大学作家进修班读书,开始文物收藏并自修考古。
1988年为作家出版社做兼职编辑。1989年西北大学毕业后弃职潜心小说、诗歌、绘画创作,并痴迷收藏考古。1992年出版诗画集《情况》,北京作家协会、中国青年出版社联合召开“路东之诗集《情况》讨论会”。
1993年参与筹备《收藏家》杂志创刊,举办“路东之收藏瓦当展”。1994年参与“94东方收藏家文物年展”。1995年制作《路东之收藏战国秦汉瓦当原拓本》60部,发现秦封泥并全力收藏、保护与初步整理研究。1996年举办“路东之
奇缘或选择
“有一种苦难是选择”,这是路东之早年一首诗作中的句子。他将这首诗连同其他诗作装置成美术作品悬挂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特别引人注目。也正是从这些诗中,我们读出他的孤寂和超然,读出他充满理想和梦想的内心世界。
走上收藏这条路,路东之说,是莫名其妙的缘分,也是选择的结果。文革之后恢复高考,走进大学的殿堂是所有青年的梦想。路东之首次高考名落孙山,而体检查出心脏病则断送了他参加第二次高考的可能,这在当时是莫大的打击。于是,心志高远的他只好发愤自修,为了在书法、绘画、诗歌等文学艺术方面有所造诣,他寻师访友满北京城奔波。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欧阳中石、萧劳等许多名师高士,很快,他的书法作品相继获奖。1985年,他的报告文学作品获“国际青年”征文一等奖,当时他只有23岁。王蒙、唐达成、从维熙等文坛老宿对他格外欣赏,他由此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并被推荐到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进修。
1987年,路东之考入了西北大学
圆梦足艰辛
路东之的收藏一开始便逃避庸俗、华丽和热门,从而取向高古、大雅和冷门,并一直把学术价值放在首位。他发现历史正在开敞一道玄机,一道透出奇异光茫的纤纤细缝。是历史在成全他一介书生,让他在十几年的“瞬间”八方蓄宝,迅速建立起一个足以和50年前那些集学识、权力与金钱于一身的前辈大家比肩、品位高雅而结构庞大的收藏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开始从“文革”的梦魇中醒来,文化开始复兴,个人意识和财富意识逐渐觉醒。一个具有大众文化属性的收藏热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生成。越来越多的人从收藏行为中感受到了快乐、美好和价值并有所成就,路东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把自己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名为“梦斋”。不到十年,梦斋已经成为文物库房,储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奇宝物,也储满了他收藏五千年文明的大梦。他最初构成系列的收藏是瓦当,1993年,他在北京举办了“路东之收藏瓦当展”,这是关于中国古代瓦当的第一个专题展览。随着“梦斋秦封泥“
孤寂以前行
开馆的喧哗与热闹转瞬过去,接下来便是孤独地前行与寂寞的坚守。的确,私立博物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新生事物。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与正确看待,尤其是不能从公益事业的角度理解和对待。首先房子是花钱租赁的,水电也都得以商用价格支付。
路东之回忆说,那时经常有人见了他就问:“生意好吗?”“你还干着呢吗?”“干这玩意儿行吗?”他说,可见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这还是一桩“买卖”。尤其是当人们知道赔钱的时候往往疑问:“怎么赔钱你还干?”不要说大众,就是文博界,也同样存在多种误解以致歧视。一位文博馆专家撰文,明确主张私立博物馆不得购买出土文物。然而在路东之看来,及时地购买收藏、抢救、整理散落民间的出土文物也正是以文物类藏品为主体的私立博物馆的职责和本分,是他们存在的理由。多年来,他也一直把抢救、收藏、整理、宣传、展示散落民间的出土文物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他看来,“文物不在于谁人占有,而在于占有者的态度。无论何人
理想犹梦想
或许正是对收藏、对艺术的坚守,生活中的路东之显得有点“吝啬”。他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却住着二居室的房子,虽然已是坐拥数千件文物的专题博物馆馆主,却还是打车出行。他坦言,在这个物质过剩,大部分人需要“减肥”的时代,自己的基本生活已经不错,好的房子、车,这些世俗的价值不足以对他构成诱惑。
对于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将来,路东之说:“成功就意味着社会化,我愿意它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从我创办之初已经属于社会,我仅仅有此大缘,在我生命的瞬间与之结缘,并竭尽全力把它弘扬,提升与实现它的价值和尊严,这是我工作的目标。”
2002年底,他把一份《古陶文明博物馆征寻新址发展合作意向书》寄给单霁翔局长并在信中写道:“可以说我们拥有异常重要而特殊、内涵深厚而丰富、且近乎完整而自成格局的文物收藏体系;我们也有对博物馆事业的深切理解、拳拳诚心和超前运营理念与综合工作能力,我们只是缺少资金和没有合适的‘地方’!为了实现理想,我
未来存梦想
关于未来,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梦想中的古陶文明博物馆是在一片大约六到十亩的郊野空地上凸起的一座小型‘后现代’建筑,它应该在具有综合完备的现代博物馆功能的同时体现出风格与个性。我将在这里把我精神领域的一切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我的‘可能境界’———创造‘梦斋文化魔方’。在这个魔方里,我将实现———古陶文明坐标系。为了实现理想,我将竭力创建一个‘可能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将确保古陶文明博物馆事业的恒久存在,并维持一个立足民间的文化艺术机构———‘可能研究所’。”
古陶文明博物馆成立10年了。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路东之孤独而艰难地走过了十年。他是寂寞的,又是激情的;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的确,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幸福,因为他已经和古代文明结下不解之缘,他已经把他的收藏、考古、写作、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或许对应博物馆大门由大观园公园在造币厂南墙新近制作的影壁上那赫大的“福”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