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支简介

2021-11-06 12:02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祖籍陕西富平,生于陕西陇州(今陇县),后定居西安。一生共编五十四个剧目。1960年1月3日逝世。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高培支

国籍:中国

出生地:陕西陇州

出生日期:1881

逝世日期:1960

毕业院校:陕西高等学堂

主要成就:创办了陕西易俗学伶社

代表作品:《夺锦楼》、《二郎庙》、《亡国影》等

人物经历

2

高培支(1881~1960)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祖籍陕西富平,生于陕西陇州(今陇县),后定居西安。幼读私塾,后考入乡庠。陕西高等学堂毕业,例奖拔贡。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10月西安起义成功后在秦陇复汉军政府总务府充任铸印官,1912年7月改委督署秘书厅一等撰铸兼编辑员,12月又任全国读音统一会陕西代表,参加制定“注音字母”讨论时,理服群雄,终于争得“万母存其音”。1913年8月任陕西省模范巡行宣讲团团长,1916年2月复充省公立模范通俗教育演讲所所长,5月兼陕西省图书馆馆长。这一年,他以“有功社会教育”,先获二等金色嘉祥章;又以“办事精敏,成绩卓著”,获五等嘉禾奖章;120年再晋四等嘉禾奖章。以后去京、津、沪、杭购买图书,易俗社的《二十四史》等书,亦由高顺道代购。自1920年到1960年,曾在多所中学、师范、职业训练所任国语、国音、算术教员。

高在从事教育的同时,于

作品简介

3

高先生由于有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于一九一二年七月—日和李良材(桐萱)、孙瑗(仁玉)、杨铭源(西堂)、薛其昌(卜五)、王兆离(伯明)、范凝之(紫东)等以振兴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翰墨生活,负移风易俗之责任,寓宣传教育于戏曲编辑工作。数十年来,屡经颠簸挫折,他坚信自己选定的翰墨生涯是有益于改良社会、辅助社会教育的革命事业,如他自述中有:“社会教育刻不容缓,又须知所学技艺,即是化妆讲演,所负责任,即是改良社会,改良即是革命,革命即是易俗,时间无停止,革命无停止,社会无停止,易俗元停止,任大责重,来日方长……”经过几十个春秋,证明了高先生是个言实志坚的民主改革者,据有关记载,他一生中编写了五十四个剧目(折戏二十九个,本戏二十五个)。他所编的大本戏,在易俗社的编戏史上,首推始元,据查《陕西易俗社第三次报告书》中有这段记载:“本社开幕,李桐萱、王伯明皆有本戏,然篇幅皆

事迹

4

从高培支先生的经历看,除了少年在清朝时代读书外,自辛亥革命以来就走出学校,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一生虽任职不少,经履错综,但职业且极单纯,即是竭尽着翰墨之责。在这许多频繁的任职中,索资极少,均过着清贫的生活,“逐陆”(陆建章)后,任职纯居于尽义务,不支薪金,每月还要例扣伙食费三元。一九二六年“西安围城”,油渣一块尚值三十元,但仍系三元伙食标准,其饭菜之差,可想而知。但他性爱买书,有暇辄到各书局,见有新书,即买书送馆,馆员见书即盖公章、登记,结果,书成公物、价成私债。因为各书局熟悉经费状况,认个人不认机关,所以公款化为私债,赔累不堪。呈恳多次,总以“经费稍裕、再行核发”一直迟到一九三四年邵力子主陕工作时,闻知其事,方令补发。当时他已转任各中学、师范学校的国音、国文、文字学教职八年余,补发之资除陆续归结旧帐外,余数则存商号,不敢动用,以为可藉以养老。无奈货币变更:一改法币、二改关金券、三改金元券

故居

5

历经百年沧桑的碑林区兴隆巷42号“高家大院”,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是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大院是高培支先生生前的旧居,建于清代中叶,保留了古朴、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宅院坐南朝北,占地九分,南北长50米,东西宽12米,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两进院。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大门为生漆木门,拴马桩立于门侧。两个门墩上的浮雕是麒麟蝙蝠梅花鹿等吉祥动物。过厅的房门上刻有牡丹、梅花、宝剑、方鼎;上房的门上则为“梅兰竹菊”四君子。房上虎头瓦当、院内雕花门窗……二门及其偏门上的砖雕更是精美异常,整个大院古韵四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家大院的门楼砖雕及房屋的木质构件刻花精细,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该院落从房屋结构及室内家具陈设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完整的院落如今在西安已很难见到。

这里曾拍摄过十余部影视剧,如《激情人生》、《西安事变》、《女囚》等。

高家大院(高培支旧居)交通

高培支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