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目的,药学教育家和药学事业活动家。他长期致力于药学教学事业,创建中国第一个药学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他毕生从事药品标准和质量监督检定工作,特别是为编纂中国药典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积极参加和领导中国药学会的活动,为普及药学知识和发展药学事业,为中国现代药学教育和药品检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孟目的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孟目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县南关
出生日期:1897年10月17日
逝世日期:1983年5月21日
职业:药学教育家和药学事业活动家
毕业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英国伦敦大学
代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人物简介
孟目的(1897-1983)药学家。直隶(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192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是英国皇家药科学会第一个中国会员。1925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药科副主任,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化学系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理事长。1936年创办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并任教授、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兼总干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区品检验所所长、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为《中华药典》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编纂负责人之一。
人物履历
1897年10月17日 生于河北省保定县南关。
1912年 毕业于华北协和书院。1918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
1925年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同年加入英国药学会。
1925—1928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药房副主任。
1928—1930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华药典》编辑。
1931—1936年 任南京中央卫生实验处药物化学室主任。
1936—1939年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首任校长并兼药剂学教授。
1940—1942年 去香港创办协和药品公司制药厂,任厂长。
1942—1945年 任重庆协和制药厂厂长,兼任国立药专教授。
1945—1947年 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简任技正。
1947—1949年 任上海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委员兼制药厂厂长。
1948年 当选为中国药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49年 任华东人民制药公司经理。
1950—1962年 任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总干事兼任
人物生平
孟目的,原名广义,字目的,1897年10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县南关,原籍北京市。父亲为公理会牧师,家境比较优裕。初中毕业后就读华北协和书院,1914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预料,1918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的留美学习班,学业完毕因留美计划改变,经该院英籍教授资助去英国勤工俭学,1920年在英国伦敦爱兰帕利药厂实习。1921年,考入伦敦大学药学院,毕业后取得英国药学会会员资格,为该会第一个中国籍会员。1925年,毕业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房任副主任兼药理系助教。1928年,应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约请编纂《中华药典》,并担任中央卫生实验处药物化学室主任,以后还兼任军医学校药科主任。1936年,负责创办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国立药专),任校长并亲自担任药剂学教授。1937年,学校迁到重庆。他受其四弟孟用潜(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思想比较开明进步,因营救学生并协助进步
编纂药典
中华民国时期,各国药品在中国竞相倾销,伪劣药品充斥市场,1928年,孟目的受聘去南京负责组织编纂《中华药典》。这部药典主要是参照国外药典编译的,他在这项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首先,《药典》这个名词就是根据孟目的的建议定的。中国历代的药学经典著作通常称“本草”或“局方”。他认为药典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制订的技术规定,这些规定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是国家对药品所订的法典,所以定名“药典”最宜。这个名词为医药界公认,一直沿用至今。其次通过对药典的编写,初步统一了药品名称。他查考了中国的一些词汇,并结合制剂的特点和拉丁名的音节,对一些常用的制剂剂型名称,拟定了简练的专门名词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卫生部随即研究编订国家药典问题,从上海调孟目的来北京筹组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订新中国药典。孟目的积极认真,及时准备会议材料,特别是与新药典品种有关的资料。1950年4月和8月,先后在上海和
药学学校
孟目的深感中国药学事业落后。中华民国时期除传统的中药外,其他药品统称为“西药”,国内只有少数加工制剂的药厂。广大人民需用的药品都依靠舶来,这些药既无标准规格,也不予检验,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保证。此情此景,激励他下决心献身于中国的药学事业。而振兴中国药学事业,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人才。1925年,他自英国回到北京,在协和医学院药房任副主任时,看到许多医院药房的调剂人员少,业务水平低,一些制剂厂生产的制剂质量差。他从实际出发,首先着手提高初、中级药剂人员的业务水平,联合同事冯志东、何鉴清等人创办了药学讲习所。这个所直到北平解放,20多年中,先后培养药剂士2000多人,为医院药房和制剂厂等输送了大批中级调剂、制剂人才。1928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后改为卫生署)邀请孟目的去南京编纂《中华药典》,以后留任中央卫生实验处药物化学室主任。当时他想到要为药学事业培养高级人才和师资,招收了几名药学系毕
药学会活动
中国药学会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季由留日的药科学生发起组成,当时命名为中华药学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学会之一。孟目的于1935年第七届药学会年会上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并当选为理事。他曾倡议设独立的药学院,学制延长,并提出从速编纂《中华药典》第二版等建议。他在1936年第八届药学会年会上继续当选为理事。1937年,中华药学会在上海停止活动,1942年,在重庆又以“中国药学会”名义重新申请立案,并召开中国药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年会(接续过去八届年会,应为第九届年会),他在以后的第十、第十一届年会上均当选为理事,1948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年会上,当选为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各地药学会分会酝酿,将中国药学会总会迁到北京。在1952年11月举行的中国药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孟目的当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他努力下,药学会第一次购买了一座办公会址,并设置了专职干部,不仅恢复了《药学学
制药工业
1932年,武汉发生大水灾,孟目的携带救济药品参加防治流行病时,发现有一些进口药品是假的或质量不合规定,十分气愤,期望中国有生产原料药品的药厂。他在国立药学专科学校迁到重庆磁器口时,就设立了一个实验药厂,利用当地的矿石资源生产硫酸镁等原料药。被免去校长职务后,他又去香港创办协和药品公司制药厂,一面筹办药厂,一面选购必需的药品器材,运到后方,供军民使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本占领,他辗转回到重庆,在南岸龙门浩创办协和制药厂,生产磺胺、葡萄糖等原料药品和制剂。磺胺是当时有效的抗菌消炎药,在中国是由协和药厂首先合成生产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孟目的被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派去上海接收12个日伪药厂,这些药厂是由经济部接收后移交的,接管后成立卫生署药品生化药品实验处,他任副处长。在商邱路的原重松制药厂改建为第一制药厂,杨树浦宁武路的原武田第四制药厂改称为第二制药厂。这两个药厂规模比较大,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