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和简介

2021-11-06 11:54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李燮和(1873—1927),字柱中,号铁仙,汉族,安化蓝田人(今涟源蓝田街道)。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光复会元老,近代资产阶级政客。1900年,李燮和到长沙求学,得识黄兴、刘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风起云涌的时代,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黄兴为首的华兴会,并约集同志者创建了一个“黄汉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黄汉会”意即反对满清,恢复黄帝和汉族的荣耀。李燮和参与了华兴会的一系列反清活动,曾与谭人凤等策划在湖南宝庆(今邵阳)一带组织起义,共和告成之后,李燮和功成隐退。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李燮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安化县

出生日期:1873年

逝世日期:1927年

革命党人

2

1906年,李燮和亡命途中路经上海。结识了浙江著名革命党人陶成章,两人引为至交,并由陶介绍,李加入了光复会。随后李继续东渡到了日本,与先期赴日的黄兴等人重新取得联系。这时中国同盟会已在东京成立,在黄兴的介绍下,李又加入同盟会。当时,加入过两个革命团体的革命志士不少,但像李燮和那样“一身入三会”的却不多见。

加入同盟会后,李燮和的活动主要在南洋,在他的努力下,数年之内南洋一带就发展了同盟会分部30多处,党势大张。1910年,陶成章为筹款事对孙中山和同盟会南洋支部产生不满,于是和同盟会分道扬镳,在东京重建光复会总部。陶希望李燮和与他一道重振光复会,让他负责南洋总部,于是李又重回光复会,成为会中仅次于陶的实际领导者。此后,李燮和把在南洋发展的同盟会机关改名光复会分部,李本人也主要以光复会的名义从事革命活动。

五任司令

3

李燮和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就是推动辛亥沪宁光复,在此前后曾五任总司令,为辛亥革命在江南的胜利建立了殊勋。

李燮和首任总司令是上海起义“临时总司令”。在上海起义前,李燮和就通过同乡关系策反清军军警,掌握了上海、吴淞一带大部分清方武装。1911年11月3日,李燮和与同盟会的陈其美在上海闸北和市区同时领导了起义,李燮和负责光复闸北和吴淞,陈其美负责市区。当晚,陈其美进攻沪南清军上海制造局失利,被局内清军所俘。李燮和闻讯后,连夜率闸北起义军警前来助攻,战至拂晓,打垮了固守的清军,救出陈其美。由于这一战功,上海起义诸军公推李为临时总司令,指挥军事,司令部设于制造局内。

但上海光复第三天,就发生沪军都督职位之争。在推举上海革命领导机关的海防厅会议上,陈其美利用帮会势力,大闹会场,乘机夺取了沪军都督宝座,并兼任司令部部长。李燮和仅被委任为“参谋”,原有的“临时总司令”一职也化为乌有。奉李燮和之命领导吴淞光复的

人物生平

4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县学生员。次年,就学长沙求实书院,为首组织黄汉会,准备反清。三十年,他任宝庆中学堂教员,与谭人凤等谋划宝庆起义,事败,亡走长沙。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李燮和任安化驻省城师范学堂教员,再谋长沙起义。湖南巡抚庞鸿书侦知,密令按察使张鹤龄捕李燮和,张故泄密,李燮和出走至上海。随又东渡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晤,加入同盟会。是年冬,李燮和回国至江宁,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不遂,间道去上海。因侦捕紧急,复又去香港。次年春,经新加坡至爪哇宝三垅。八月,至榜甲槟港,任华民夜校教员,发起华民成立会馆,创设华民学校,建立同盟会分部30余处。后潮、黄、惠、钦、廉、镇南关、河口起义,而南洋一隅,供饷以巨万计,赖李燮和之力。宣统二年(1910年),光复会总部在东京成立,李燮和任南部执行委员,代总部行事,一时称南部为革命党根基。是年十二月十二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会商广州

遭遇排挤

5

李燮和领导光复闸北地区的同时,上海南城方面的陈其美,在商团武装的配合下,率领主要由大学生组织的中国敢死团及会党人士,前往攻打江南制造局。在多名敢死队员受伤撤退后,陈其美以《民立报》记者身份掏出炸弹煽动敢死队员继续进攻,被制造局守军当场俘获。李燮和统率军警、商团以及主要由学生和会党成员组织的敢死队,经过10多个小时的苦战,于11月4日上午九时成功占领江南制造局,解救了被扣押捆绑的陈其美。

上海光复中功劳最大也最有实力的光复会领导人、“上海临时总司令”李燮和,自然是出任最高军政长官的第一人选。但是,一场政权角逐的结果,却是同盟会的陈其美当上沪军都督。据陈其美表叔、同盟会员杨谱笙介绍,“当时多数人推举都督的对象是李英石。起义前大家原有‘谁先入咸阳谁尊王’(指刘项故事)的想法,而李燮和首先光复吴淞、闸北,因此又多瞩目李燮和。如果没有李燮和插一脚,就可能推英石当都督。”

1911年11月7日,《民立报》刊

功成身退

6

李燮和自解兵权的原因,一方面是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放松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警惕;另一方面,也是感于当时兵多将杂,不少人拥兵自重,时局不安,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裁兵安民。所以李燮和的辞职受到当时舆论界一片赞誉,《时报》、《民立报》都以《李燮和功成身退》、《李司令之高风亮德》为题,赞扬他功成不居,堪为那些追名逐利者的反光镜。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在李的辞呈上批示,肯定李燮和“规划东南”、光复上海以及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的功绩,赞扬他功成身退的行动,同时,对政府因为财政困难不能为辞职后的李燮和提供生活保障表示歉意。

李燮和虽辞军职,但在军中威望仍很高。1912年4月,时任南京留守的黄兴又任命他为长江水师总司令,经黄兴再三恳留,李才应允此职,但李已决意退出军界,在黄兴辞去南京留守之前,李也辞去此职。此后,袁世凯也曾想授李为长江水师总稽查,被李以“抱病日久、气体过虚”坚辞。

李燮和功成身退,将视点转向实业和文教事业。就

误名筹安

7

二次革命被镇压后,李燮和带着家小居住于北京,几年内默默无闻。但到1915年,在为袁世凯鼓吹帝制的筹安会发起人名单中,却赫然列着李燮和的名字。一个当年坚决反袁的革命派将领,摇身一变而成拥袁帝制的帮凶,确实令世人震惊。

其实,李燮和本人也同样震惊。据当时寄居李宅的谭笃余记述,在报上公布了筹安会名单的第三天,李燮和才知道此事。本来,李在二次革命之后便远离政治漩涡,而热心于帮助袁世凯复辟的杨度等人屡次来拉拢李燮和,抛出他的《君宪救国论》,征求李的意见,李都不以为然,拒绝支持。杨度、孙毓筠等组织筹安会,想借用李的名望,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诱,甚至逼迫李燮和加入,李最后只好说:“我退居已久,不问国事,诸君怎样做,各请自便,我既不拥护,也不反对。”这样,由杨度等人做主,列李燮和的大名于筹安会中,登报第三天,李才从谭笃余口中得知此事。但除了将杨度等人大骂几声以外,李也无可奈何,由此导致李燮和终身背上了“帝制犯”

纪念场所

8

李燮和墓

李燮和墓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蓝田办事处集中村,修建于1927年

李燮和故居

李燮和故居——李园是民国开国元勋李燮和故居,是一座老式大庄院,房间宽绰,后曾为国立师范学院校舍。现为涟源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

李燮和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