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1902—1985),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因对蒋介石不满,参加反蒋运动。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41年,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3年与谭平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赴美国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委。198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1985年8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王昆仑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昆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保定
出生日期:1902年8月7日
逝世日期:1985年8月23日
职业:革命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人物生平
王昆仑(1902—1985),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因对蒋介石不满,参加反蒋运动。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为争取中国国民党上层人士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3年与谭平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赴美国考察,1949年1月回国。同年参加筹备并代表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委,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0月当选为民革第五届中央副主席,1981年12月当选为中央代主席,1983年12月当选为民革第六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祖父王忠荫,清直隶候补同知;父亲王心如,历任山东平原、海丰(今无棣)等县知县。
个人著作
王昆仑是国内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红楼梦人物论》,是最早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一部专著。起初陆续发表在抗战期间曹孟君主编的《现代妇女》杂志上,共19篇。解放后,又经作者修改合并成14篇,在《光明日报》上重新发表;1983年,作者再次修改,并增补为17篇,由三联书店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外,昆曲剧本《晴雯》(与女儿王金陵合著)在北京演出时,也深得观众喜爱。
人物评价
王昆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虽然他也曾经历过青年时代的曲折,但当他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矢志不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到最后一息。
王昆仑同志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对于党所分配的每一项工作,都全力以赴地努力完成。在工作作风上,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得到党内外同志一致的好评。在思想修养上,他严于律己,勤于学习,对周恩来同志“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教诲,拳拳服膺,铭记在心。他始终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面貌,坚持学习,参加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患病期间他仍然关心整党工作,并且满怀信心地表示整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王昆仑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和卓越贡献,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