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明简介

2021-11-06 11:27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吴承明(1917年1月3日——2011年7月14日),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世纪四十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和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46年获该校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专门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东吴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外资企业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研究处处长,1958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特约顾问。主要著作有《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与许涤新共同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董志凯共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等。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吴承明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唐山市滦县

出生日期:1917年1月3日

逝世日期:2011年7月14日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代表作品:《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

研究领域:经济学,近代经济史,中国经济史

个人履历

2

1917年1月3日出生于河北省滦县。

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4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46年回国。先后担任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专门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东吴大学教授。

1949年后任中央外资企业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研究处处长。

1958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7月8日15时45分钟在北京逝世。

2011年7月14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人物生平

3

吴承明,1917年1月3日生于河北省滦县。父亲毕业于北洋大学,业律师;母亲是北洋女子师范毕业生。先生幼年读私塾,稍长,立志以科学救国。1932年考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学习化学。此后,感到习学经济更能振国济世,于是转入经济系。此时,日军侵华,吴承明加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队等组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吴承明是北平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36年秋天,吴承明被迫离校,转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继续学习。时值国难当头,平津危机加剧,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先生参加由平津学生及医护人员组成的战地服务团随军服务;次年服务团解散,他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复学。该校系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组成,这里名师荟萃,先生得以面聆陈寅恪、钱穆等史学大师之教诲,最使他难忘的是陈先生所授“佛典文学”。这里,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史功底。1940年毕业后,供职于重庆中央银行经济

学术思想

4

吴承明早在作学生时就发表过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论文,归国后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及相关问题。四五十年代中心题目是国民所得和产业资本,重点研究先生的研究,时代而言是从近代到明清,有生之年准备上溯宋代;内容来看是从生产、到流通、到市场;再到超出传统“经济”概念,对社会结构、制度变迁、思想文化进行系统考察。他认为经济发展因素有几个层面:文化传统(深层次、间接性的)、结构或制度(institution)、交换和流通、生产力水平。仅有经济发展的“量”不行,必须带来制度变迁的质变才能呈现社会发展。

吴承明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有着许多重要论点。他引述熊彼特(J.A.Schumpeter)语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独特的过程,说: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即使是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也不能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或地区。经济史研究不是只讲纯经济的现象,提出经济史学家应当有整个历史学修养,从自然条件、政

治学方法

5

吴承明将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世界观、历史观思维方法;归纳、演绎等求证方法;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在史无定法原则下,提出经济发展由核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散,可考察移民、贸易、交通等及核心与边缘地区的关系及城市与市镇研究,有利于展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总的历史趋势是从区域到一体化的整合)、社会学方法(源于社会学的结构理论、行为和功能学说及人口、心态等成为经济学的内容。可借鉴社会学的整体思考、比较研究、社会底层研究与社会调查方法等)。他很欣赏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长、中、短时段的历史研究体系,惟其份量大,应分工进行。研究可因对象、条件之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重要的是该方法本身的实用性和对所研究问题、现有资料的适用性。选用理论,主要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而应集众家之长。

吴承明在治史方法上着意实证主义原则,他认为西方史学界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在本体论上是受新康

主要著作

6

1、《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1月(有俄文缩译本)。

2、《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3月。

3、《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3月(部分内容有英、日文译本)。

4、《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许涤新共同主编)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5、同上,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6、同上,第3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以上3卷,麦克米伦出版社将出版英文译本)。

7、《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前资本主义部分和中国经济史部分,主编,并撰写长辞条中国经济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8、《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

吴承明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