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1910年8月—2017年6月4日),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张天福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天福
别名:张天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10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2017年6月4日
职业: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
毕业院校: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主要成就: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 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 对福建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台湾之茶叶》
祖籍:福建福州
人物生平
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刘贞清精于妇产科。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中学毕业后,张天福面临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茶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茶业出力。
1929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
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
19
人物简历
1910年8月18日生于上海
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
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
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
1928年转学于上海持志中学
1929—1930年在福建协和大学学习,并毕业
1930—1932年福建协和大学助教
1934—1935年赴日本与中国台湾省考察茶业1935—1939年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兼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
1940—1942年福建示范茶厂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
1942—1946年福建协和大学副教授、教授兼附属高级职业学院校长
1949—195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崇安茶厂厂长
1950—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技术科长
1952—1950年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茶叶科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
1956—1957年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80—1981年退休、因病修养
1982—1989年福建农业
主要成就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
主要贡献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茶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茶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茶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茶叶试验场,继续从事茶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茶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茶厂,设置茶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茶计价的方法,指导茶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茶改为红茶),筹建全省2个地区茶叶指导所、16个县茶叶指导站和2个茶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茶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茶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茶、绿茶区,又设计推广了绿茶三
人物思想
今年已103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茶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茶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他说:随着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茶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茶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茶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茶圣——唐朝陆羽《茶经》所提的:“茶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茶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茶文化为主要
经典名句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
主要论著
1张天福.台湾之茶业.台湾实业考察团.福建省农业厅印,单行本,1934
2张天福.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福安农校校刊,1937,1(2):2~6
3张天福.“918”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协大农报,1945,7(1):41~43
4张天福.我国战后茶业建设.福建邵武明志学社丛书,1945.
5张天福.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福建农业通讯,1955,5(14):13~16
6张天福.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茶叶通讯,1964(2):67~73
7张天福.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茶叶科学,1965,6(2):72~74
8张天福.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茶叶科技简报,1977(3):9~10
9张天福.福建茶史考.茶叶科学简报,1978(2):15~18
10张天福.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茶叶科学简报,1983(1):2~3
11张天福.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茶花色.茶叶科学简报,
相关著作
主要著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