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梧简介

2021-11-06 11:25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张荫梧(1891—1949),字桐轩,河北博野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晋军师长、军长、北平警备司令、北平市长等职。抗战初期,任河北民军总指挥,曾多次与八路军发生摩擦,被毛泽东称为“磨擦专家”。抗战后期,任冀察战区总参议兼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国共内战期间,任京汉路北段护路司令、华北剿总上将参议。1948年底,北平被围困,张荫梧成立华北民众自救会,召集人马,企图与共产党继续周旋,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被逮捕,5月27日病逝。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荫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博野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49年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信仰:三民主义

人物经历

2

张荫梧出生在河北省博野县小张营村。其家族是博野县有名的豪族,博野县是清初学者颜习斋的故乡,颜李学派的发源地,学风浓郁,张荫梧受其影响,幼时熟读经史,均能背诵,成年后仍未能忘怀,他崇尚颜李的“四存学说”,即奉其为学问,又是其立身处世的指南,又是后来其办四存学校的基础。该地尚武之风甚强,村民都会拳脚把式,张荫梧亦精拳仗技击之术,且一生坚持不辍。

1913年清河陆军中学毕业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步科学习,他自奉甚简,烟酒不沾,将学校所发之津贴于市内租一房屋,假日期间于相投之同学聚会,或下棋,或清唱,或高谈阔论,同期同学相善者以山西人为多,如傅作义,王靖国,李服膺、楚溪春、袁庆曾等,后来都成为晋绥军大将。1918年毕业后加入晋军,相继担任参谋,学兵团连长,晋军上下普遍比较封闭保守,将领多为行伍出身,张荫梧等军校生的加入,相当于新鲜血液,而他也颇为自负,做事一意孤行,在任学兵连连长时,和营长不合

人物成就

3

鹿钟麟担任河北省主席后,张荫梧认为鹿钟麟没有留在河北省坚持抗战,怎么会轮到他当省主席呢!因此就一气之下跑到武汉要求见蒋介石。先后三次求见,蒋三次拒见。于是他在盛怒之余大骂:“中国不亡,非天理也!中国若亡,非地理也!”张荫梧正要离开武汉,忽然受到陈诚接见,张荫梧和陈诚在保定军官学校是同学。陈诚介绍他参加组织和举行宣誓典礼的经过,并因此受蒋介石赐见十分钟。随后被委任为河北省三青团总干事长兼任民政厅长。张荫梧经陈诚介绍参加特务组织,是他走向顽固死硬派的一个转折点,这在他的日记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他参加国民党特务组织之前,在日记中不断称赞八路军纪律严明有“颜李之风”(即是有清代朴学大师颜习斋、李恕谷之风,这是“四存”学派对人的最高赞赏之词)。赞美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人心”,“顺民意”,“有号召力”。在他参加国民党特务组织并受蒋介石赐见后,在同本日记中却说:“共产党不合国情”,他下山回到河

不忍桥

4

注:张荫梧在家乡博野县张营村建的一座桥,以下为不忍桥碑文:

桥名不忍者,以此桥之建筑动机于不忍人之心也。溯本村数百年来,南临清流,(清流)东西环抱(村庄),树木菁菁(茂盛之意),塘苇丛茂,川光(波光水色)麦垅(麦田),(四字概括了此地农村特色:水光和麦田)日色杨枝,(阳光下杨柳依依)农村风趣,殊(很)堪(可)欣赏,惟届夏季,河水涨溢,深至没脐,南北通道,既无桥梁,复乏舟楫,行人车马,往来徒涉。(人)已不堪泥泞之苦。值秋冬之交,天寒水冻,跤涉维艰,人凛马嘶,尤慓慓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吾父母壮年时,每触目(此状)蹙额,不忍人之心油然而生。曾发愿曰:“他年有力,当建石桥,以解此苦嗣。”以河南路干冲蚀,因西侧地高,复出价购置以充路基。十数年来,积土运石,修路筑桥,不遗余力。壬申春初,石桥之功方告完成时,吾父母年逾古稀矣。落成之日,率子携孙,亲临视察,欣然色喜,曰:“数十年之心愿,于(今)以偿矣!回首顾

张荫梧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