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申保(1917.9.17~2010.2.19),著名地质学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董申保
国籍:中国
出生地:常州
出生日期:1917年9月17日
逝世日期:2010年2月19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人物简介
姓名:董申保所在大学:北京大学
所在城市:北京
所在院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岩石学家。江苏常州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这一连串的头衔,92岁高龄的董申保却说自己是一个“不成材的人”,“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北大地质学系老师对我的教导”。1936年,19岁的董申保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到2004年,87岁的董申保的最后一名研究生顺利毕业。董申保对北大地质学系有着深厚的感情——难忘学生时代的老师,更放不下一生从未离开过的教育岗位。
董申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19日1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研究成果
从事变质岩及花岗岩研究。50年代领导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岩研究小组在华北及东北进行变质作用研究,提出“变质岩石组合”“混合岩矿床”等假说。80年代为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的主编者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80年从事蓝片岩带研究提出的扬子北缘元石化的陆内板块俯冲为国际所关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生平
董申保,1917年9月17日出身在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董康为清朝末期进士,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上海法科大学校长、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董申保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浦东中学。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
董申保在北大读了一年,“芦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辗转去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就读。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形成。由于建校仓促,流离辗转,困难重重,迁校初期连一片瓦都没有,图书、设备缺乏,部分实验仰于云南大学。但是联大集三校的优良传统于一身,特别是清华大学的“严格要求,宁缺毋滥”和北京大学的“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传统,使联大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
董申保当时除了学专业课外,还曾选修了不少数、理、化课程,特别是吴有训教授的普通物理、张文裕教授的物性论、饶毓泰教授的光学以及高崇熙教授的定量分析实验,
人物经历
从偶然选择到终生事业
“上地质学系纯属偶然”。1936年夏,董申保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据董申保回忆,选择地质学系,主要考虑到当时北大地质学系是全国第一个,在国内声望很高,教师阵容强大,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强,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上作出了很好的成绩。“就是冲着第一流的名气去的,至于什么是地质,出去做什么工作,没有太多考虑”。
上了地质学系以后,董申保并没有立刻喜欢上地质学,“刚开始甚至还想转系”。一方面因为地质学系的科目太多,另一方面,董申保觉得地质学不够严谨,大多从自然现象归纳出地质学规律,“地质科学是不科学的科学”。
董申保最后确定向地质学专业发展的时候都快大学毕业了,“因为受到孙云铸先生的影响”。
董申保的毕业论文是在当时的系主任孙云铸教授指导下,在云南中部杨林地区进行区域地质测量。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边上课边整理野外资料、鉴定标本、绘制图件、撰写论文。
“孙先生是研究古生物的,但是作为系主任,他关心全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