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多爱喝酒?
据腾讯发布的《蓝皮书》估计,2024年,中国酒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00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一半。而且相比起其他酒类,白酒显然更受中国人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每年可以喝掉300亿公斤白酒,聚会、婚宴、年会等场合上,总少不了白酒的身影。
对于白酒,酒友的心目中有一条“鄙视链”,他们认为高度酒比低度酒更好,每日小酌二三两比偶尔喝醉酒更健康。
一、高度白酒和低度白酒,有何区别?
很多人对白酒的第一印象是度数很高,入口后整条食管火辣辣的。其实白酒也有高度、低度之分,那这两种有何区别呢?高度酒一定更好吗?
1、工艺区别
相比较于低度酒,高度酒的生产过程相对容易,成本也比较低,因为低度酒要在已蒸馏好的高度酒的基础上进行降低酒精度的处理,所以工艺程序会更加复杂。
2、口感区别
口感是很多酒友比较重视的一点,而高度酒的微量成分含量更丰富,比如酯、醛、酸等,因此口感会相对醇厚一些。一般来说,52°以上的白酒,其香气更足、酒味更醇厚、余韵更绵长。但对一些人来说,低度酒口感绵柔、雅致也算是一种优势。
3、度数越高,危害越大
虽然高度酒在口感上更好一些,但也不能多喝。多项研究都证实,长期过量喝酒可提升咽喉癌、食管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患病几率。此外,过量喝酒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疾病、损伤大脑、骨质疏松等多种问题。饮酒的度数越高,摄入的酒精就越多,对身体的伤害也越大。
由上可见,高度酒和低度酒各有优缺点,但不管哪种,其实喝多了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二、偶尔大醉和每天小酌,哪个更伤身体?
大量喝酒不健康,那是不是每天少喝一点,尽量避免喝醉,就会更健康?其实不然。
从2009年开始,研究人员对韩国977万余人进行长达12年的追踪,其中9.7%和6.9%的参与者为中度、重度饮酒者。
随访至到2017年,最终分析发现几个重要结论:
1、经常喝小酒的人,新发房颤的风险明显大于偶尔喝大酒的人;
2、每天喝酒的人,新发房颤的风险比每周喝2次酒的人高41.2%;
3、每次饮酒的饮酒量与新发房颤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只有1次酒精量超过112g时,新发房颤风险增加。
图:每周饮酒次数与新发房颤风险的关系
所以,别再为喝酒找借口了,即使每天只喝一点,实际上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所以,该戒酒时就得戒酒。
三、辟谣:这些解酒方法不靠谱
而说到解酒,很多人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尤其是以下这几种。
·葛根水
《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名医著作中,都曾对解酒方药有过记载,但单独具有解酒功能的中药品种很少,比如葛根泡水的解酒作用就很有限。葛根中的大豆苷和异黄酮需要复杂的提纯技术才能获得足够的有效剂量,而单纯泡水达不到这个效果。
·蜂蜜水
有研究表明,酒后喝点蜂蜜水可以稍微缓解酒精对胃粘膜造成的损害,可能对肝脏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没有任何证据证实它可促进酒精的代谢速度,自然达不到解酒的效果。
·浓茶
“浓茶解酒”不知是何时传出的谣言。在很早以前,《本草纲目》就有记载:酒后饮茶伤肾,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可见中医理论也不认可“浓茶解酒”,酒后喝浓茶反而伤身。
现代研究证实,酒后喝浓茶会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对胃粘膜的刺激。茶叶中的咖啡因还会产生与酒精类似的兴奋作用,导致心跳加速、加重心脏负担,对身体不利。
其实严格来说,市面上并没有一种真正的“解酒产品”,想要不那么容易醉,最有效的办法是下面几个。
方法1:多喝水
喝酒时或喝酒后,多喝一些水,可以稀释血液的酒精浓度,并加快酒精代谢、从肾脏排出的速度,也能降低酒精带来的伤害。
方法2:多吃菜
喝酒前可以多吃菜,包括高蛋白食物和蔬菜,这样既可以延缓胃排空,减慢酒精吸收,还可以形成一道“防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
方法3:不喝酒
不喝酒是最直接有效的“解酒”方法,建议聚餐时以茶代酒、以饮料代酒,从源头直接切除酒精的影响,自然就不需要解酒。
喝酒对健康不利,不管你是少喝还是多喝,是高度酒还是低度酒,都建议不喝。如果实在要喝,注意掌握好方法,减少喝酒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参考资料:
[1]国人每年喝掉300亿公斤酒 最易引发5种癌.生命时报. 2016-01-18
//[2]常喝小酒危害更大!韩国近千万人研究称:喝酒频率与房颤最相关.中国循环杂志.2019-10-18
[3]辟谣 | 浓茶解酒?不怕你喝多,就怕你多喝!.广东药监 .2017-08-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