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也是人才,为何曹操对其非常厌恶呢?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唯才是举”,所谓英雄不问出身,不问人品,只看有没有才华,此举可谓石破天惊!曹操惜才如命。徐庶原本是追随刘备的,因献计屡破曹军,曹操于是千方百计地用"挟持其母"之计把他挖于麾下。故而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然而,随着其霸业的日益强大,他便开始视天下若无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进封丞相,率领数十万大军南征刘表。荆州幼主刘琮见曹军来势汹汹,不战而降。曹操为除后患,派出精锐士兵追击盘踞新野多年的刘备,刘备兵败后携带数万百姓南下。得胜归来的曹操入驻荆州治所襄阳,整军备战,希望一举拿下江东。益州牧刘璋得知曹操拿下荆襄,一时间惊恐至极,害怕曹操趁势入蜀,急忙派遣别驾张松前往拜谒曹操并与之交好。
此时曹操已有一统天下声威,张松此番出蜀有意出卖刘璋,想要投靠曹操以换取一生富贵。然而由于张松为人素来不拘小节,自恃才干而放荡不羁,在面见曹操时表现得不够尊敬,再加上他个头矮小、相貌丑陋,曹丞相见之极为厌恶,礼貌性地问候了两句,还没等张松透露真实来意,就直接将其赶出府外。
曹操手下主簿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瞧。张松阅毕,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
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的兵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杨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见张松能够过目不忘。
杨修知道张松乃是人才,他把张松推荐给曹操,力劝曹操将张松收入囊中,日后可为其夺取益州出力。然而内心同为高傲的曹操拒不采纳杨修的提议,曹操不信张松这种样子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以为古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新书才会和战国时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烧了《孟德新书》,命人将桀骜不驯的张松驱逐出境。
三国刘卲写《人物志》,谈到鉴识人才之难,特别难在“二尤”——尤妙和尤虚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特别出众的人才,不见得很抢眼,“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直露为虚华”,——这些人也许貌不出众,看来不怎么样;也许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视为无用卒子,那是大错特错。史书说张松“短小放荡”,这就是《人物志》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这么鉴识错误,以貌取人。
曹操错失张松,无论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看都是一次巨大的失误。那么,素来求贤若渴的曹操怎么会看走了眼,错失张松这一奇才呢?回顾张松投奔曹操的前后,就不难看出曹操的四大失误。
其一,轻贤傲士。曹操初创业时是很重视人才的,故而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然而,随着其霸业的日益强大,他便开始视天下若无物。张松到了曹操相府,等候三日,方得通报。而且是在曹操近侍索了贿赂之后,张松才被引见,这给张松留下了十分恶劣的印象,使其对曹操的为人和自己今后的前程产生了怀疑,遂冷了投曹之心。
其二,以貌取人。曹操见了张松,只因其相貌粗鄙,便心生厌恶,认定其必无大才,再没心情搭理。张松本就对三日的怠慢心中不快,又见曹操态度冷漠,心中更是有气,言语间自然有些不恭。曹操见张松不仅生得猥琐,而且不知天高地厚,哪里还把他放在眼里,遂将张松拒于门外。
其三,恃强凌弱。后来,经大才子杨修的周璇,曹操才答应再见张松。但是,他却将张松带上军校场,点起雄兵五万,金鼓震天,并谓张松曰:吾视天下鼠辈为草芥!天下哪有这般招募人才的?如此恃强凌弱,视天下英杰为草芥,谁还愿到其麾下效力。
其四,张松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并不吃曹操的这一套,反倒义正词严地历数曹操的种种不是,曹操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张松推出去斩了,幸亏杨修等人苦劝,张松才免于一死,却被乱棒打出。至此,曹操错失了得到张松乃至西川的最后一次机会。
再看刘备,得知张松被曹操所弃,立即派人出荆州百里恭候,并亲自出城迎接,还将张松当做知己,天天设宴款待,离别时又十里长亭泪相送,张松将刘备与曹操相比,自是感觉天上地下,便毫不犹豫地投奔了刘备,并毫无条件地奉献出了西川地图,曹操错失张松,而刘备最终得到张松,说起来很简单,但其中的缘由值得深思!
《三国志》裴注引习凿齿云:“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足以见得张松之功。
很不幸,张松所做的一切,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灾难临头,就把张松的图谋禀告了刘璋,张松被刘璋所杀,没能等到刘备入主益州的那一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