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太子这个位置 皇帝的位置是如何继承的

2023-04-13 04:05 历史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对清朝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帝王制社会时期,皇位的归属一直都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朝代中,都是依靠“太子制度”来明确皇位继承人的,这一制度到了明朝也发展得较为完善。

  但在皇权发展到巅峰的清朝,却只有两名皇子被明确立为太子。

  剩下的皇位继承人,都是通过“遗嘱和秘密立储”来实现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清朝作为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在发展初期,还没有完善的皇权制度。

  第一任统治者努尔哈赤,更是自称为汗而非皇帝。

  他在位时曾经试图效仿中原王朝的方式册立太子,但代善和褚英相继被废,这也让努尔哈赤对权力传承方式产生了疑虑。

image.png

  ▲努尔哈赤画像

  因此在努尔哈赤伤重之后,提出了所谓“八旗共治”的解决方式。

  希望通过类似议会的制度,来分享最高权力,但最后众皇子还是将皇太极,推举为了新的共主,这也保证了清朝初期的发展速度。

  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大大加强了自身的权力,有效削弱了努尔哈赤八旗共治的政治架构。

  但在他去世之前,依然没有留下遗言确定继承人,最终皇九子福临在众人的支持下继承了皇位。

  作为进入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政治制度上,开始学习中原王朝。

  其中也包括了太子制度,在顺治十四年的时候,他便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子立为皇太子,并遣官告祭了天地、太庙和社稷。

  不过这名皇子旋即夭折,顺治此后也没有再立太子了。

  在顺治皇帝身染重病之后,他才在百官面前将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康熙并没有在顺治去世前,享受过太子的名号和待遇,因此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太子。

  顺治帝显然是想设立太子制度的,而康熙也继承了自己父亲的意愿。

  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就将皇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并对其进行了悉心的栽培和教导。

  但由于胤礽多次做出令康熙不满的事情,甚至还有威胁康熙皇位的举动,因此胤礽在当了三十三年太子后被康熙罢黜。

  之后,康熙曾经一度想要再给胤礽一个机会,但这名太子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最终在复位三年后再次被废。

  康熙此后也没有另立太子。

image.png

  ▲胤礽剧照

  由于康熙在位后期,始终没有对皇位继承人做出过表示,这也让其皇位继承成为了历史的一大悬案之一。

  雍正在继承皇位后,便要每天面对天下人的非议,这让他感到十分烦恼。

  从清朝前期的皇位继承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朝统治者是有立太子的想法的,但是由于皇权的过度膨胀,导致皇子们对于皇位有着极大的野心,并上演了九子夺嫡的大戏。

  这让雍正不得不选择一种新的方式,来指定皇位继承人。

  在雍正继位之后,其实已经对自己的接班人有了打算,那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皇四子弘历。

  不过他担心弘历会重蹈胤礽的覆辙,因此他并没有将弘历立为太子,而是将这一决定写在了一份秘密文件上。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雍正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继承人问题,直到他身体渐感不支后,才将一众大臣召集到身边,将立弘历为太子的决定,告知众人。

  在这份诏书之外,雍正还拿出了自己在雍正元年写好的文书。

  上面有自己秘密册立弘历为皇太子的内容,两份文件联合在一起,便可消弭皇位传承的争议,弘历登基后也不会遇到自己当年经历的困境了。

  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于要不要把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当作规制还经历了一段的思想斗争。

  但最终他认为雍正发明的这一制度,是当前最好的选择,并在登基当年便秘密将皇次子永琏立为太子。

  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永琏便夭折了,此后乾隆曾经想册立皇五子以及皇七子为太子,但两人均英年早逝,乾隆也只好作罢。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他才又拟了一份秘密立储的文件,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这也是乾隆的第二次秘密立储。

image.png

  ▲嘉庆皇帝剧照

  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为了不超过自己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永琰。

  于是他召集群臣,将自己二十二年前秘密立储的文件,公之于众。

  此后永琰便以皇太子的身份活跃了几个月,然后从自己父亲的手中得到了皇位。

  他也成了胤礽之后,清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明位皇太子”。

  经过乾隆和嘉庆的皇位传承后,秘密立储制度也算正式成为了清朝的典章制度。

  因此嘉庆在登基之后便对一众皇子进行考察,并在嘉庆四年的时候,将旻宁立为秘密太子。

  在嘉庆皇帝去世后,旻宁也就是道光皇帝登上了帝位,其在位期间将奕詝立为皇太子,并留下了亲笔文书。

  这份留存至今的文书,也成为了研究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关键文件之一。

image.png

  ▲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登基的皇帝咸丰

  至此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登上了皇位。

  他们在位的时候,也是清朝国力的鼎盛阶段,到了咸丰一朝,由于内忧外患,清朝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皇权的地位逐渐衰弱,秘密立储制度也逐渐走到了尽头。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中国已经成为了西方列强眼中的“猎物”。

  这让咸丰忙于处理政务,没有将精力投放到继承人的选择之上。

  另一个方面咸丰在去世的时候还很年轻。

  在染病之前,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立储的重要性,因此直到其病入膏肓,他也没有秘密立储。

  在咸丰弥留之际,他才召见了诸位重臣,要求他们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载淳。

  清政府的秘密立储制度,也自此中断。

image.png

  ▲光绪皇帝画像

  同治帝和自己的父亲咸丰一样也是短命皇帝,在去世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子嗣,自然也没有秘密立储的基础。

  无奈之下,只得由两宫太后出面,将醇亲王之子载湉立为皇太子,即清朝光绪皇帝。

  在同治光绪两朝,身为西宫皇太后的慈禧拥有极大的权力。

  尤其到了光绪年间,慈禧更是长期垂帘听政。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被慈禧软禁,这也让她成为了真正的清朝统治者。

  而光绪作为一国之君被人囚禁,自然心绪不佳,以至于其和兄长同治一样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在光绪去世之后,慈禧只得选择溥仪作为新的小皇帝。

image.png

  ▲小皇帝溥仪

  溥仪当时年仅三岁,自然也没有做过皇太子的经历,秘密立储更是无稽之谈。

  因此清朝末年的皇位继承,其实全在慈禧一人掌控之下,这也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清朝,一共也只有四位皇帝是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继承皇位的。

  但这一制度对清朝的政局,依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和以往中原王朝明立皇太子的制度相比,秘密立储制度有其优点,也有诸多不足。

  其最重要的优点是在没有明确太子的情况下,所有皇子都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可以为皇室培养更多的人才,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image.png

  ▲乾清宫大殿

  而且也不会出现大臣为了投机取巧,在太子羽翼下结党营私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稳定国家的政治局势。

  不过秘密立储也有缺点。

  首先是皇位继承人在登基之前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未来,这会让皇子们背负上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其成长存在负面影响。

  而且皇帝也没有办法让他像之前朝代的皇太子那样独挑大梁,缺乏应有的执政锻炼。

  虽然皇子们会接受相应的教育,但这和实际操作毕竟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秘密立储制度之所以能够在清朝得以实行,其实也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存在直接关系。

  在以前的朝代中,册立太子是皇权正统的体现,是对于宗法制的维护。

  但到了清朝,皇权已经发展到了不容置疑的程度,当时不可能有人妄议朝政。

  士大夫官员们,也不敢对清朝皇室的地位,有丝毫质疑,因此秘密立储制度才得以实施。

image.png

  ▲慈禧太后剧照

  不过皇权的过度发展,也让权力过度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的身上。

  这让清朝末期,出现了慈禧独掌大权的尴尬局面。

  即使慈禧经常做出错误判断,大臣们也不敢违抗她的意志,这也让清朝错过了与国际接轨的时机,最终埋葬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

  由此可见,在封建独裁王朝中,是绝对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

  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也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摆脱了皇权的枷锁,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民主的道路。

  本文关于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相关史实内容,参考自《清皇太子制度拾遗》,刊登于《清史研究》2022年5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