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飞前期跟随刘备征战四方,平定益州便长期驻守阆中。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出兵伐吴,并令张飞自阆中率兵顺江而下出兵江州,然而就在张飞出发之前,却被部下范强、张达谋害身亡。那么,作为蜀汉大将的张飞,为何会被部下所杀,作为军中主将的张飞又是如何被轻易刺杀的呢?
张飞为何会被杀死,性格或许是主要原因
在蜀汉阵营中,张飞、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两人的先后去世,可以说让蜀汉阵营损失惨重,如果说战死沙场是武将的最好归宿,那么关羽倒也算死得其所,而张飞可就死的略有不值了。那么,张飞为何会被部下所杀呢?个人认为,性格或许是主要原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关羽和张飞的性格可谓大相径庭,其中关羽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则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结果,关羽因慢待士大夫而导致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导致自己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被杀,而张飞之死同样与其“不恤小人”的性格密不可分。
当然,这里的“小人”,并非狭义上的奸佞之徒,而是指那些身份低微之人。所谓“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便是说张飞对于那些谦恭有礼的士大夫、读书人极为敬重,但对于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士卒兵勇却毫不怜惜。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有载: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旣过差,又日鞭檛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可见,张飞平日里性格极为暴躁,对于将领士卒动辄处罚鞭笞,刘备便曾因此而对其予以规劝,并表示如此做迟早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可张飞似乎并未听进去。
相较于《三国志》对张飞之死的简单描写,《三国演义》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对于这段有了进一步扩充,而其中便明确表现出了,张飞之死与其性格方面的关系。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绘,关羽兵败身死后,张飞悲痛之下便时常醉酒鞭打士卒,甚至“多有鞭死者”,而在刘备决定为关羽报仇而大举伐吴后,张飞又令全军在三日内打造白旗白甲,准备“挂孝伐吴”。面对这不可能完成之任务,范疆(《三国志》称范强)、张达便请求宽限一些时日,结果被张飞令人“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
施刑完毕,张飞又道,“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范疆、张达本就因遭受鞭打而痛苦难当,如今眼看如果不能完成任务,还是要被处死,于是干脆狗急跳墙,摸进张飞的营帐,将醉酒的张飞杀死斩首。
相较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得知张飞死讯后的“放声大哭,昏绝于地”、“哀痛至甚,饮食不进”,《三国志》中的刘备却平静了许多,只是说了一句“噫!飞死矣”。之所以如此,或许正是由于刘备知道张飞的性格和所作所为乃是“取祸之道”,因而早有了心理准备。
张飞作为军中主帅,为何会被如此轻易刺杀
在《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中,对于张飞之死记载的极为简单,其中写道,“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奇怪,身为大军主将,张飞怎会如此轻易被杀,甚至凶还带着其头颅成功逃奔东吴。
按理来说,作为军队主将,张飞所在必为军中重地,不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至少也是防卫森严,亲军护卫遍布大帐四周,岂能允许他人如此轻易的摸进主将营帐,进而杀人之后还能如此轻松的逃走?
首先是张达、范强的身份问题,《三国志》说两人是张飞“帐下将”,即便如此,两人虽然并非普通士卒,有机会接近张飞的中军大帐,可中军大帐并非普通地方,即便是军中将领,入内必然也要经过卫兵通禀,两人又岂能轻易混入。
因此,个人猜测,这两人或许并非普通将领,而是张飞麾下的亲军统领,也只有这样的身份,才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帅帐杀死张飞,然后还能从容离开。毕竟,亲兵作为主将的身边人,地位或许不算太高,但想要接近主将却极为简单。
其次是两人为何能从容逃脱。张达、范强二人杀死张飞后,竟然还能“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不仅顺利逃出了军营,而且还带着张飞的首级顺江而下投了东吴,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个人认为,或许正是由于张飞平日里过度苛责士兵,导致大家哪怕发现事情不对,也根本没人敢随意进入中军帅帐查看,结果便给了两人充分的逃亡时间。等到大家发现张飞已经身死之时,两人早已逃之夭夭,根本无法追捕了。
综上,张飞作为蜀汉重要将领,之所以如此轻易的被杀,恐怕与其平日里过度苛责士兵有着极大关系,结果最终被身边的亲军将领摸入帅帐刺杀身亡,而由于其他士兵畏惧张飞,虽然久不见张飞出现,仍无人敢擅自入内,等到他们发现张飞已死,再想要追击,已经黄花菜都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