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攸和司马炎相比 两人谁更加有资格继承大统-趣历史网

2023-02-01 04:05 历史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对司马攸比司马炎更适合当国家领导人,为什么最终司马炎却上位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古代的皇权之争中,皇族之内争权的核心多为“夺嫡”。毕竟,继“兄终弟及”之后,“父死子继”的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东汉末年,发生于曹魏王室之内的世子之争,可谓牵涉甚广,曲折离奇。这场争斗的结果是一个上位登基,一个写就七步绝命诗。

  无独有偶,这场发生于曹丕称帝之初的夺嫡之争,在曹魏末年又以另一种方式重演,发生在司马攸与司马炎的身上。那么,司马攸与司马炎二人,谁才有资格继承大统呢?

image.png

  今天,我们就先来仔细剖析一下二人的资格。

  司马攸,虽然他只是司马炎的弟弟,但却比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大统。我们知道,司马氏的权力,是建立在司马懿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司马懿奠基,司马氏根本无法在曹魏立足,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不过,真正让司马氏变成曹魏首屈一指的家族的,却是司马师。

  在司马懿离世之后,司马氏的控制力逐日下降,所以,各地都出现了不满司马氏统治的起义者。司马师将这一切叛乱全部镇压,重新奠定了司马氏的权威,所以,他才是司马懿之后司马氏的头号人物。虽然,相比于司马师,司马昭的功劳也不小(平定了蜀国),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司马氏在曹魏拥有无上权威的基础上的。若没有父亲司马懿和大哥司马氏,司马昭是根本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image.png

  再来看看,司马师为何会在交接权力时,将大权转交给自己的弟弟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师无后,无法遵循“父死子继”的制度,但当时“兄终弟及”的制度又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只能由司马昭过继次子司马攸给大哥,让他将权力交接给继子,这样才合乎当时的制度。遗憾的是,因为司马攸的年纪比较小,所以,他无法堪当大任,作为叔父(实则是亲生父亲)的司马昭,理所应当地担负起了监国的重任。

  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监国只是“无奈之举”,司马昭不止一次地申明一个事实:“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国家,是我大哥的,我只是暂时帮助侄子管理江山。我过世以后,自然要将权力还给侄子司马攸。”

  可以说,在司马师托孤之后,司马昭说出的这番话还是颇有诚意的。因为,他自己心知肚明,他能成为国家的掌权人,全都是运气使然。更何况,当时的朝野上下,都是大哥司马师的人马,他若不向死去的大哥表表忠心,也没那么容易坐稳宰相之位。

image.png

  不过,权力这种东西有一种奇特的魔力,手握权力越久,就越难放下。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人物向我们诠释了权力是有黏性的。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司马炎和司马攸都长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小伙子,在朝廷中有了一定分量。这对兄弟的身边,围绕了两群有能力的门客,他们在政坛上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两人都在等待父亲百年之后那一刻,届时国家的继承人必将在他们二人之间产生。

  公元264年,司马昭久卧病榻,即将作古。此时的他,已再无理由拖延下去,当务之急是在两个儿子之间找一个合格的继任者。司马攸所采取的方针比较巧妙,他十分懂得舆情的重要性。司马攸为人十分孝顺,他对所有长辈都彬彬有礼。在才华上,司马攸也略胜司马炎一筹。

  此外,司马攸十分擅长拿捏人心,他身边聚集了一群甘愿为他卖命的名士。绝大多数人认为,司马攸比司马炎更适合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其实,司马炎也有优势,而且,还是四个:

  首先,司马炎天生异相。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不只是三国时期,整个封建社会都十分看重“天生异相”这一点。几乎所有古代帝王,其长相都有超乎常人之处,似乎不长得头角峥嵘就不配当皇帝一样。拿蜀主刘备来说,他的敌人都骂他“大耳贼”,就是因为他的耳垂比正常人长得多。就是因为这一体貌特征,让他在一众卖草鞋的小生意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明主,无数名士追随其门下。

  司马炎有怎样的“天生异相”呢?

  “立发委地,手垂过膝”,这家伙的头发特别长,现在总有人说美女应该“长发及腰”,可人家司马炎的头发站起身来能垂到地上。或许有人会觉得,只要不理发的时间足够长,谁都能做到“立发委地”,实则不然。绝大多数人的头发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生长速度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发量也越来越稀疏。至于“手垂过膝”这一点更是比较突出了,至少笔者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过胳膊像长臂猿一样能下垂到膝盖的人。估计司马炎和刘大耳一样,都是具有“大福之相”的异人,帝王之姿。

  正是靠着这幅正常人难以企及的相貌,司马炎得以收获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裴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裴秀推举司马炎为世子时,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换句话说,司马攸就算长得再仪表堂堂,那也是“人臣之相”,远不像长发长臂的司马炎一样适合当皇帝。

image.png

  其次,司马炎身边的谋士比较给力。至少,他身边的谋士比司马攸的谋士厉害多了,这些谋士出的主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谋臣出的主意,司马炎当皇帝并不十拿九稳。司马炎身边的谋臣给他出主意,让他在宫里安插探子,每天探子都会将司马昭感兴趣的话题写下来,悄悄送到司马炎府上。

  随后,司马炎府上的谋士便会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前给出对答的方案,司马炎只需将这些问答背下来即可。次日上朝时,司马昭便会问司马攸、司马炎两兄弟某些问题,纵使司马攸精彩艳艳每次都能对答如流,他也比不过筹备了一宿且借助了群策群力的司马炎。所以,司马昭才会夸司马攸虽然品行比较过关,但在处理政务这方面总是比司马炎差了一大截。

  再次,也就是第三个优势,司马炎是司马攸的哥哥,亦是司马昭的长子。的确,如果从司马师那里论起,司马攸的确比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大统。然而,自司马师死后已经过了十多年,全天下的人都已将国家当成司马昭的了,司马师毕竟只是“前朝皇帝”而已。此时,若按继承制来看,自然是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更有资格继承大统。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曾公开表示过:“废长立少,违礼不详。”司马昭早年为什么想要将家主的位置传给司马攸呢?一是司马攸的确有些能力和声望,二是他已是名义上的世子。然而,既然司马昭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的实际领导人,如果再将位置传回到司马师一支,势必会惹出大乱子。站在司马炎的角度来看,他肯定会觉得不服,认为江山是我老爹让给司马攸的,司马攸死后必须得把位置传回来。如此这般,这种思想将会在司马攸、司马炎的后代中传续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无数历史证明,兄终弟及这种法子并不适合封建统治权的继承。

  最后一个优势,也是足以让司马炎致胜的一个优势:司马炎比弟弟大十二岁。

  公元264年,十七岁的司马攸被封为世子,可当时的司马炎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的司马炎,不但是司马师的长子,还是常年随父亲出征历练了很多年的老油条,在军队中颇有威望,许多大将军都拜服于其门下。可以说,如果军权易主,这些将领势必不会心服于其他人选。这就体现出司马攸人际交往上的不足了,虽然,司马攸在全国颇有声望,但他结交的都是些名望大地位小的名士,而不是这些手握实权的将领。

  那些名士拿出来都是些文绉绉的家伙,哪个适合抢班夺权?想要争夺权势,靠的还是枪杆子,而不是嘴皮子。

  其实,在司马昭打算传位时,就已有不少有远见的人已看出了苗头。司马昭最信任的朝臣贾充上奏称:“中抚军有君人之德,不可易也。”这句话说的已经非常明了了,司马炎在军队里已经有了皇帝的威势,绝不能轻易更换。如果更换,会发生什么事呢?

  只要司马炎有心,便会带兵进京“勤王”,将司马攸集团轻而易举的端掉。

image.png

  就这样,拥有这四样压倒性优势的司马炎,顺理成章地战胜了司马攸,被司马昭封为世子,接管了所有权力。随着司马昭过世,新一任晋王司马炎发动篡权,将魏元帝从龙椅上一脚踹下,将曹魏江山改姓为“司马”。

  参考资料:

  【《晋书·帝纪第三》、《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七·晋纪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