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肃立过大功,为何地位却突然下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的皖城之战,吕蒙和甘宁打得如火如荼,一路攻城拔寨夺得了头彩,而一向备受孙权重用的鲁肃却默默无闻,在此次激烈的战斗中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当然,谋士和武将在战场上始终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像杀敌破城这样的事情肯定是武将们的主场,但是作为随军出征的谋士,如果连一句发声的机会都没有,也显得有点过于匪夷所思了吧!
所以,通过皖城之战可以很明显发现其中的一个问题:曾经被孙权依仗和重用的鲁肃,在江东集团领导层中的地位,已经明显落到了吕蒙的后面。
综合来看鲁肃在江东地位的转变,跟坐了过山车差不多。据《三国志鲁肃传》中的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经周瑜的引荐投到了孙权的帐下,凭着一次“榻上对”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远见卓识,自此成了孙权初期领导层中的核心成员,地位已经略高于老臣张昭等人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鲁肃在江东集团领导层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曾一度超越了所有重臣的地位,成为了孙权最为依仗、信任、尊重和重用的核心成员。这从曹操败走,周瑜率部继续进击曹仁,鲁肃一个人先回江东复命的时候受到的待遇就能看出来。
据《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鲁肃先返回复命,孙权率领着江东诸臣亲自迎接,“权大请诸将迎肃”。这说明鲁肃当时返回去的时候,孙权迎接他的排场极大,江东的主要文臣武将都都到齐了。这还不算,鲁肃准备入阁觐见的时候,孙权还亲自迎了出来,“权起礼之”。并且对他说:“子敬(鲁肃,字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这意思是说:我亲自为你牵马持鞍恭迎你,能不能显示出你的功劳啊?
这一段记载把鲁肃当时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描述得非常清楚了:这个时候鲁肃的地位不仅超过了张昭这些文臣,甚至比周瑜的地位还高。
这在《三国志周瑜传》以及注引《汉晋春秋》中的记载就能得到印证: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亲自到京口面见孙权商议借荆州的事情。当时周瑜、吕范都劝孙权借这次机会消除刘备这个隐患,唯有鲁肃不同意这样做,并且还劝谏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此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拒曹操。虽然孙权最后答应把荆州借给刘备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一份考量,但是鲁肃的意见明显占了主导地位。
从这一段记载就能看出来,当时鲁肃在江东的地位已经明显高于周瑜了。虽然这跟刘备和曹操在孙权和周瑜之间挑拨是非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个时候鲁肃的地位高于所有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鲁肃的地位是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改变?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关于这个问题,通过《三国志》中的一段记载就能找到答案。
在《三国志吕蒙传》的最后一段,是孙权在跟陆逊的一次谈话中,对周瑜、鲁肃、吕蒙三个人进行了一番评价。其中对鲁肃的评价是“二快一短”,这个意思就是鲁肃在世的时候,做了三件在孙权心目当中影响最大的事情,两件事做得大快人心,一件事让孙权很不满意。
“二快”指的是哪两件事呢?一快:周瑜引荐鲁肃来到东吴,初次跟孙权见面,就帮他定下了江东发展、成就帝业的长远战略规划;二快:曹操数十万大军进驻荆州的时候,江东诸位重臣都建议孙权归顺,唯有鲁肃力排众议,劝孙权召回周瑜并给足兵马,主动迎击曹操。
“一短”就是:“劝吾借玄德地”。孙权在这里说的很明白:鲁肃劝他把荆州借给刘备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以及之后对东吴发展的影响,让他很不满意。“借荆州”这件事就是鲁肃在江东的地位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大概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这个应该是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孙权跟刘备协商西进伐蜀遭到拒绝之后,心里开始对鲁肃产生了不满情绪,鲁肃的地位也随之慢慢的降了下来。到孙权出兵征讨关羽的时候,鲁肃在江东的地位应该是落到最低点,因为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让孙权很生气的事儿。
在征讨关羽的时候,鲁肃给孙权上了一份奏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孙权觉得这是鲁肃没有办法除掉关羽,还说大话糊弄人。“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这句话就说明孙权当时接到奏疏之后很生气,但还是宽恕了鲁肃,并没有对其进行斥责。不过孙权对当时的情景记得那么清楚,这也说明当时鲁肃的地位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已经落到了最低点。
参考书籍:《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