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四大贝勒,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八旗都统,旧为八旗臣属,已见前矣。雍正间,每以亲王郡王任各旗都统,皆系皆系不能臣属他王贝勒者。先是康熙末年,屡以皇子办理旗务,即不欲假手于本旗王贝勒,而特命皇子出为代办。其办旗务,正居都统地位,非该旗王贝勒地位,但不能臣属于该旗王贝勒,则无可疑。惟尚非竟任为都统,至雍正间乃明任为都统矣。都统为八旗之行政官,不为臣属。于是旗之行政,尽属都统,该旗王贝勒只受其分得之包衣,受俸饷于旗内。于是旗主不但无耦国之嫌,并不预旗之内政矣。”
上三旗天子自将,所以没有旗主。
下五旗此时即使还有旗主名义,也已经不能管事了。
清朝议政处和军机处有什么区别?
就其功能和性质而言,“议政处”与“军机处”是完成相反或对立的组织或机构。
“议政处”是大清肇基之始,皇太极执政之初,王朝最高权力集体决策机构,由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组成,具有“权贵共和”性质。
“军机处”是雍正帝执政时期,为便于指挥西北军务,在康熙朝“南书房”基础上设立的“咨询或秘书”机构,一般由王大臣领班,几名官至尚书、侍郎的汉臣在该处“行走”,同时还有名为“章京”的辅助人员,类似明朝去掉“票拟”的内阁,是君王借以“乾纲独揽”的“抓手”,封建王朝专制的显性象征机构。
“议政处”只在皇太极执政初期实际运行短暂一段时间,在皇太极执政晚期,随着皇太极集权日盛以及四大贝勒的去职,游牧渔猎民族“权贵共和”性质的“议政处”遂告瓦解,名存实亡。电视剧《雍正王朝》张廷玉解释的“八王议政”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而“军机处”在雍正朝初年设立后,直至宣统三年成立“责任内阁”时裁撤,存续并强运行了180多年,相对其他机构,“军机处”是清王朝中后期权利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组织或机构。
皇太极为何要杀忠心耿耿的阿敏?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是舒尔哈齐的次子。其父被囚时他侥幸逃脱死罪,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说阿敏忠心耿耿,有些言过其实,但其人骁勇善战倒是事实,随努尔哈赤征战立过不少战功。
天命元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即大金国,封阿敏为和硕贝勒。不是努尔哈赤儿子,这个封赏对阿敏来说规格还是很高的,在四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格局下,阿敏排行老二,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次子大贝勒代善。
但随着努尔哈赤死去,阿敏和后继者皇太极之间很快便产生了巨大矛盾。
在残酷的权力争夺中,一个巴掌即能拍响,拍出大动静,何况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时候。阿敏后来被皇太极囚禁致死,就是两个巴掌一起拍的概念。
站在皇太极的角度,即便阿敏忠心耿耿,他也必找其麻烦。原因很简单,四大贝勒共议国政已不能满足皇太极的胃口,他要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他一定会寻机废掉四大贝勒共议国政的体制。
四大贝勒中只有阿敏不是努尔哈赤儿子,因此他是最佳突破口、打击对象。
这时候,阿敏要是聪明人的话,应该配合皇太极,主动把自己变成皇太极集中皇权的台阶。
但阿敏不是这样的人。他非但没有配合皇太极的意思,相反脾气还挺臭,心里还挺不服,甚至还产生了替父报仇的想法。
舒尔哈齐被囚的时候,阿敏已经25岁,这个年龄血气方刚,是很容易记仇的。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阿敏不敢造次,努尔哈赤一死,他内心的仇恨就翻涌出来了,在他看来,害死其父的就是他这个伯父。
皇太极继位后,凭借战功,阿敏开始原形毕露,一言一行,不仅针对皇太极,而且还充满了对努尔哈赤的积怨。
阿敏本就是一介武夫,生性鲁莽,口无遮拦,因为积怨越来越深,在朝野上下,他的行为便越来越放肆。
经常说一些怪话。
例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
很显然,牢骚的背后是强烈的不满、怨恨。
还有更出格的,他甚至还跟叔父贝和齐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自己在梦中被伯父捶打,但却有黄蛇护身。
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不仅仅是不满、怨恨,他是有篡权野心的。
后来,虽然篡权的事他没干,但自立,想跟皇太紧分庭抗争的事差点干成。
天聪元年,阿敏奉命率军征战朝鲜。因为攻势凶猛,朝鲜国王很快提出了议和请求。但阿敏在朝鲜国王全盘接受议和条件后,却没有退兵的意思。
他想干什么?
自立门户。
为此,阿敏跟随行的贝勒们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和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昔日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
态度如此嚣张,谁人敢附和他,就连亲弟弟济尔哈朗也不站在他那边。眼看众叛亲离了,没办法,他最后不得不折返回来。
因为愿望落空,一怒之下,他走之前很是来了一番烧杀抢掠。
经有这事,阿敏其实已经离死不远了,但皇太极没有急着动手,他还在等对方更大的破绽。
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一连攻克山海关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
第二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谁知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军奋起反击,阿敏连战失利,损失惨重,最终竟弃城逃跑了。
更为残忍的是,逃跑前,他下令屠杀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并将全部财物洗劫一空。
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程度,趁着大败而归,举国上下一致声讨的契机,皇太极终于动手了。
一口气,皇太极给阿敏扣了16条罪状,例如:太祖在时,挑唆其父,欲离汗兄;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等等。
虽说这些罪状有些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
但阿敏造出来让人抓的把柄却也不少。
最终,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这时候拿出了假仁慈,下令免死,改为囚禁。
阿敏被囚十年后,死在狱中,终年五十五岁。
按道理,在为努尔哈赤立下汗马功劳后,如果他审时度势继续效忠皇太极,两朝元老和忠臣的声望足够他后半生享用。
可惜,昔日的仇恨和眼下的不甘心最终让他走向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