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民国早期最有权势的河南人——袁世凯有较大关系,也跟巩县兵工厂所在的孝义镇的地势、空间有关系萨镇冰。
中国近代的军火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各地已建起多家军火工厂,规模较大的有奉天、汉阳、上海兵工厂,较小的有德州(济南)、太原兵工厂等。这些兵工厂大都由军阀、实力派兴建并把控。
日本人向袁世凯当局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后,老袁认识到中日一战势不可免,需要及早备战。1915年初,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兵工督办处,由海军上将萨镇冰为督办,陆军中将蒋廷梓为总务处长。1915年秋天,北洋政府决定在河南筹办一家兵工厂,督办处将厂址选在了巩县。
巩县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南依巍巍嵩山,北邻滔滔黄河,自古为西去关中要道,历代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巩县兵工厂设在郑州至洛阳之间的巩县孝义镇,故也称“孝义兵工厂”。它南靠陇海路,北临伊洛河,东至石河道,西至付家沟。在占地约800亩的厂址上,陆续建起了动力厂(也叫电机厂)、炮弹厂、机器厂、枪厂四大分厂。1922年正式投产后,与奉天兵工厂、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并称中国四大兵工厂。
1916年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操纵北洋政权,控制了巩县兵工厂。
1920年7月,直系军阀吴佩孚占据华北及长江流域,继而控制了巩县兵工厂。
1926年北伐战争后,吴佩孚失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管辖巩县兵工厂。
1929年6月,改归南京政府军政部直辖,改称“军政部巩县兵工厂”。
后因唐生智之变厂务中断,继由西北军接管。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中原大战,冯玉祥部被迫撤离巩县。从此,巩县兵工厂一直由国民政府控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广大地区虎视眈眈。国民政府预料中日大战不可避免,决定筹建“吾国破天荒之化学兵工厂”(见《南京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厂史资料》)。1936年初,巩县化学厂在巩县兵工厂建成投产,军政部兵工署研究员、化学工程专家吴钦烈任厂长。同年2月,正式命名为“巩县兵工分厂”。当地群众习惯上称这个厂为“新厂”, 称原来的厂为“老厂”。
巩县兵工厂的主要产品有:(民国)元年式七九步枪,特点是射程远,枪身轻,实战能力强。“中正式”步枪,根据1933年蒋介石来厂视察时的提议,结合德国二四式步枪,将七九式步枪枪托减短二寸,刺刀加长二寸,制出了国产二四式步枪,军政部兵工署对其极为满意,将其命名为“中正式”步枪。此外还有俄式机关枪、柏格门手提机关枪、八二迫击炮及炮弹、十五公分迫击炮及炮弹、七五子母弹及开花弹、木柄手榴弹等产品。巩县兵工分厂的产品分为三大类十四种,主要有化学战剂类、防毒器材类、工业原料类、毒气弹、泡肿气和光气、催泪弹、发烟硫酸、氯化苯、烧碱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巩县兵工厂经常遭日军飞机轰炸,无法正常生产。同年9月,奉命南迁至湖北、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地。新建的巩县兵工分厂,也于1937年冬迁至四川泸州。
巩县兵工厂从1915年开始筹建,到1937年冬南迁,在巩县孝义镇先后经历了22年时间。初建时期,仅有100多人。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生产人员逐渐增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奉天兵工厂大批职工入关谋生,来到巩县兵工厂。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兵工厂的部分车间搬迁到巩县兵工厂,一时间该厂人数暴涨到1万人。
甲午战争日军死亡多少人?
甲午战争因为清军战斗力低下,日军在战斗中死亡的人数并不多,不过死于疾病的人数不少。
在洋务运动之中,清政府购买了很多西式武器装备清军,还引进设备建立了不少兵工厂自己生产武器。不过因为清军除了换装武器之外并没有真正好好学习西方军事知识,仅仅是一支装备了近代武器的旧式军队而已,战斗力有限。因此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面对日军的攻势清军不仅一败涂地,而且给日军造成的损失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损失最大的一次战斗是平壤之战,共有190被击毙,504人受伤。在此后的历次战斗中,日军的单次战斗死亡人数没有超过100,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战斗是零阵亡。因此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直接死于战斗的人并不多,只有1132人,此外还有285人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亡,两者合计1417人,可以说损失微乎其微。
实际上对于日军来说最大的麻烦其实来自于各种疾病。根据日本官方统计,在甲午战争中(不含台湾作战)日本因为各种疾病而死亡的多达13216人(因为统计口径不一,这个数字在不同资料上有所差异)。
在这些病死的日军中,最多的是死于霍乱,有5211人之多,接下去死亡人数比较多的有各类消化道疾病、脚气病、痢疾、伤寒、脑膜炎等。
而在此后的台湾作战中,日军又有4642人因为脑膜炎等各种疾病死亡,像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就是死于脑膜炎。此外还有大约7千被军队征用的民夫死于各类疾病。
所以如果算上病死数,日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损失还是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