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题主的邀请!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么宰相和丞相哪个大?这个问题要慢慢分析!
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宰相一职!其中以齐国的管仲最为出名。宰相的宰是指主宰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仅次于君主,总管国家的行政服务。
秦朝将宰相改成丞相,并被多个朝代沿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则进一步被削弱。
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和宰相权利有所区别!它们两者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权利范围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更大。而秦朝以后的丞相虽然和宰相的职能一样,但是他把一个宰相分成了多个丞相,以此来限制相权威胁皇权。
宰相是最高官职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如若不知,那就悟空!我是观史谈兵,欢迎点赞留言加关注】
古代的丞相和太师哪个职位大?
我们以宋代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冗官”“冗兵”和“冗费”等问题的长期困扰下,宋朝开国之初的那点亮色逐步变得黯淡起来。以官员体制为例,宋朝设置的职位非常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今天来说说宋代的太师、王爷、丞相和开封府尹、六部尚书等官职的职能和权力吧。
宋朝的太师、丞相等属于中央官职,而王爷一般属于名义上的地方官职,他们谁的官位更高?
开封府尹作为都城事务的管理者,六部尚书作为朝廷中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他们谁的权力更大?
我们知道,太师这一官职从商朝就已经设立了。商纣王时,箕子便被任命为太师。到了周朝,居功至伟的姜太公也被封为太师。这个时期,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中,太师是三公之首,地位最为尊崇。汉哀帝刘欣和汉平帝刘衎时代,更是把太师作为“上公”,位列三公之上。
到了宋代,太师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多被用来赠予地位显赫、劳苦功高的重臣,如北宋开国功臣赵普、贤相文彦博等等。太师虽然品级为正一品,但没有实际权力。
和太师相比,历朝历代都设有丞相一职。朱元璋废除相制之前,丞相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负责处理繁杂的政务,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行使权力的幅度和半径都很大。比如宋太祖时代的赵普,宋徽宗时代的文彦博二人,他们既被加封为太师,又同时担任丞相。丞相和太师虽然都是正一品,但太师的政治待遇更高一些。
和太师、丞相不同,王爷是一种爵位。宋朝的王爷有三个等级,即“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指的是皇帝的兄弟、皇子,他们被直接分封,又称“亲王”。一般来说,亲王同时担任着封地的都督、总管等职位。按品级来说,王等同于正一品。
王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继位,便被称作“嗣王”;皇帝特别降下谕旨册封的,则被称为“郡王”。嗣王、郡王的管辖面积相对比较小,所他们享受的待遇也相对偏低,一般为从一品。
我们知道,明清时代的王爷们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而宋朝的王爷一般不去封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宋代皇帝为了提防篡逆,往往将王爷留在京城。他们虽有爵位和封地,从封地获得资金,在都城慢慢享受。
开封府尹是非常重要的官职,他负责掌管都城开封的军政大事。宋朝初年时,往往采用亲王兼任开封府尹的形式,让亲王的储君身份更为实在。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就曾经同时担任晋王和开封府尹。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任职,开封府尹必然深得皇帝的信任,是皇帝的心腹。寇准、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人都曾担任过这一职位,其品级一般来说是从一品或正二品。
隋文帝曾经设置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叫做尚书。六位尚书主管全国的各类事务,职权范围广泛,也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宋朝沿用隋唐时代的六部建制,六部尚书的品级为从二品。
综上所述,从官衔的角度来看,太师、丞相、亲王等三个职位在宋朝都是正一品。太师往往是官员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纵观整个北宋,也只有赵普、文彦博、蔡京等寥寥数人被封为太师。这一职位里包含着皇帝的褒扬和恩宠,所以虽无实权,却地位最高。
丞相作为一个常见官职,明太祖前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设置,他们有着很高的实权。宋朝大多把太师的称谓赠予丞相,可以说太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亲王依靠血缘关系得到册封,又常常因为皇帝和朝臣的压力,只能在都城闲居度日,不得参与国家大事。他们虽然贵为正一品,却既无实权,也无荣誉,相比起来地位低于太师、丞相。
至于开封府尹,我们不能不想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包拯。或者说,因为包拯,开封府尹给历史留下了一页华彩。如果这个职位不是由亲王担任,一般是从二品的品级,而六部尚书也多是从二品。作为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的主要精力放在都城事务的管理上。而六部尚书却是管理全国事务,所以,开封府尹一般是低于六部尚书,而高于尚书的副官——六部侍郎。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官员职级的配置,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社会管理职能,又能激发官员热情。而宋朝的职位设置过多,大臣们往往身兼数职。常言道,龙王多了不治水。宋朝官场出现职责不清,施政无序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