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是什么意思,同理心对于孩子的生活有多重要?

2022-05-24 04:15 资讯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生活小情景

同理心是什么意思,同理心对于孩子的生活有多重要?同理心是什么意思,同理心对于孩子的生活有多重要?

孩子刚买的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大哭同理心是什么意思。

作为妈妈的你会怎么说呢?

A.“不就一个玩具吗,妈妈再给你买一个!”

B.“我刚才就提醒你小心,看看,果然摔了吧!”

C.“一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以上生活情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小朋友哭闹的情况下,是直接给小朋友再买一个新的玩具,或对之进行责备、呵责,但无论是这种延迟满足小朋友的做法,还是强制制止他们的哭泣,却没有在当下正确响应、同理孩子的感受。

那么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是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下他的内心感受,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设身处地去感受小朋友当下的情绪。

所以,您可以试着这样响应小朋友的感受:

“玩具摔坏了,你一定很难过”

小朋友难过的也许不是玩具坏了,而是玩具摔坏了自己无法接受的悲伤情绪。

您要做的其实就是及时接受并理解小朋友当下的感受!

其实任何情绪都需要互相理解。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说,现实生活的压力,很难时时刻刻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到最好。有自己的小情绪很正常,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呢?

\”我还不爽呢,还要响应你的感受?”

你要理解你受不了孩子哭其实是因为自己,和孩子无关。但你也不必强颜欢笑,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说实在的,你这么哭我也很难过” 。以身作则地让孩子看到我们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要认同你的感受你还不哭个没完?”

情绪不会是永久的,孩子的情绪得到认同后会得到彻底的释放,她们不会像上了发条的玩具娃娃一样哭个没完的。

认同孩子的感受有助于让你和孩子之间建立连结,在他情绪没有得到释放的情况下,无论安慰、建议、帮忙、分析、批评其实都是一种拒绝。

“认同完感受,怎么办?”

可以什么都不做。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办法要多得多,只要你给他机会,认同他当下的感受,试着让孩子回到理性的状态。

总之,与小朋友交流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如何恰如其分的回应小朋友的感受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同理心是什么心态,如何培养?

同理心其实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共情能力,就是别人说的话,经历的事,你虽然是旁观者,但是你也能做到感同身受,能感受到那种情绪,这就是同理心。

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好的同理心,就是感情丰富,能理解到别人所说的事,所表达的情感。大部分人同理心会慢慢提高,因为随着经历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喜怒哀乐都体会过,你就能体会到别人经历同样的事的时候的感受。比如上学时候总听大人说还是上学好,你不理解,但是真正工作了,就知道了,因为上学无忧无虑,学习好努力就可以,而成人社会,不是努力就可以解决一切的事的。再当有人和你说上学好的时候,你就能理解他的感受了,因为你经历了。

但是同理心其实只是程度上的,因为世界上谁经历的事都不完全一样,尤其是幸福的人有着一样的幸福,无非是程度的区别,各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从自身角度出发,没经历过,想去感同身受总是很难的。

所以与其说怎么培养同理心,不如说怎么尽量去理解别人,去换位思考,做出理解的态度。很多时候不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同理心的区别,而是你愿不愿意,想不想去换位思考,去理解帮助别人。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我们帮你解忧,让我们一起活出本真,爱人悦己

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啊?

谢谢邀请。

同理心(Empathy)通常会拿来和同情心(Sympathy)作比较。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展现出来的同理心,但其实只是同情心。同理心又被称为换位思考,我们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话语背后真正的诉求是什么。而当你展现出同情心时,你站在的还是自己的“上帝视角”,去安慰ta,鼓励ta。如果说有同情心的人是那个给你递伞的人,同理心的人则是愿意陪你一起淋雨的人。比如,你的一个同事跟你说:“我的电脑死机了!!我做到一半的资料都没了!!”。此时你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可能跟她说,“哎呀,真可怜,怎么那么倒霉。”这个时候你觉得你表现出来的是同理心么?并不是,因为你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她可怜,倒霉。而真正的同理心是什么,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如果我是她,我想表达什么?我的诉求是什么?

我们我们想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接受并学习掌控思维习惯为什么我们在沟通时,很少做到同理心呢?这是因为我们日常有3种思维习惯: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归责他人。因此,要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首先要先纠正我们这3种思维习惯。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顾名思义是只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关注自我的需要。这个问题要从婴儿时期开始追溯。从一岁起,我们开始有自我意识,在那时,婴儿觉得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儿童的“领土意识”很强,甚至会去“抢”别人手中的玩具。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都是我的。但这个阶段,我们知道是因为小孩子刚开始有“自我意识”,我们不会觉得小孩子“自私”。而如果长大了之后,我们依旧以自我为中心呢?我们可能会有一系列令人反感的行为,比如在安静的办公室内大声讲电话,比如各种因为互相不让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2.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指的是在对事情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妄下判断。我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数据,关于揣测他人的动机,95%的人都是错误的。打个比方,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2”和“4”,还没等发问,下面就会有人抢答“6!”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揣测他人,甚至还可能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懂人”。不用别人说完,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3.归责他人

归责他人是指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而忽视自己的问题。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归罪过他人。游戏打输了,怪队友不给力;工作中出现了纰漏,你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怪他;开车开错路了,怪对方没有帮你看着路……这是因为当发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坦然而把问题都归结到他人身上。换句话说,趋利避害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

因此,要做到同理心倾听,首先要能够了解、接受并学习掌控思维习惯。只有面对他们,才能改善多维度的人际关系。

建立愿意承担责任的心态找别人的缺点很容易,但是“反求诸己”却往往很难。在同理心中,反求诸己告诉我们的是这是提高同理心的基本心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有同理心这件事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要求别人跟我们一样具备同理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在了解了这个原则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同理心的三个法则:

法则一:人们都渴望先被理解

1.人为什么需要被理解

我们都发过朋友圈,很多时候也会关注有多少人为我点赞,给我评论。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是具有社交性的,人需要被认可,需要陪伴。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别人对我们内心感受的回应。有一句话说:与人分享快乐,你的快乐会翻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将会减半。很多人会互相分享快乐、悲痛,就是因为我们希望对方理解我们的感受。

2.对他人感兴趣

当代社会,我们很少会对他人感兴趣。我们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刷不完的讯息,看不完的节目,我们的精力完全都被手机和电视屏幕占据。但是,我们想要了解他人,首先就要对他人感兴趣,因为这是激发我们行为的重要前提。试想一下,你什么时候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人,一定是你对ta有兴趣的时候,才会想要跟多地去探究ta。

法则二:差异就是现实

如果我问10个人,给你10000元,你想干什么?可能我会得到10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由于背景、文化、角度和利益不同,我们的偏好也千差万别。也因此,在看待问题时,我们的角度和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1.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对待他人

当我们看到对方的习惯跟我们不一样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提出意见,纠正ta,甚至会看不惯ta。这是因为我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盲目地认为我们的是好的,和我们不一样的都是错的。

2.差异的价值

“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世界是多元化的,同一件事,换一个人,会看到不一样的问题或机遇。因此差异让我们看到了更全面的世界。

3.表面的要求和内心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他的要求和需求。在跟别人沟通时,我们往往重视对方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方的需求。但实际上,需求比要求更重要。而且,尽管要求各不相同,但是需求缺是相同的。这一点,马斯洛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大多数人都能满足生理需求,而我们需要的是被认可,被尊重,有安全感等。

法则三:同理心是可以增强的

同理心不像智力是先天能力,它是一项技能,因此它一定能够刻意练习而提高。

和同  理心  同情心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