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做了十来年人才工作,对这类问题深有体会教授分级。近期,学校正在研究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这个工作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动每一位教师的作用。但这个工作有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考核没有业绩的教授,怎么分辨哪些人是混日子,哪些人是在潜心钻研。
先说说正常的职业轨迹人才发展、成长与使用是有客观规律的,一个人,学术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是中青年时代,尤其是博士毕业后的十年。这十年,我们一般描述为自己干活的阶段,实验数据是自己做出来的,论文是自己亲自写的,基金项目申报是自己准备材料,甚至去财务报销都是自己亲自去的。这个时候学校考核老师,要求都很高,要发论文、要课时量、要项目要奖,这个时候的老师,混日子的很少。另一方面,在这种评价机制下面,想要年轻人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去研究一个东西是很难的,往往还没等到出成果,就被淘汰了。
但是一旦突破了这个阶段,评上教授了,大多数人就会重新规划学术生涯了,毕竟年龄一大,精力和创造力就难以为继了。
第一类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平台好的中青年人才,他们一定不会停下来,还会继续沿着现有评价体系去走,冲击人才称号,直至院士,一旦到了院士,你就会发现学术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了,混日子,那是不允许的事。虽然这个时候他们仍然投身于学术,但很多工作就有研究生、团队成员来承担了,他们只需要引导一下方向、提出可能性。而在实际解决问题上,可能并不如年轻教师。他们有的致力于一些前沿的问题,有时可能很多年不发一篇文章。
第二类教授,评上教授后选择了有成果转化的路,说白了就是挣钱的路。有专门做横向课题的、有入技术股的、也有自己开公司的。这样的老师在学校并不受欢迎,但考核时往往又拿不住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在认认真真做事,也有一定的成果产出。
第三类教授,没有团队、学科平台也一般,他们可能会转向于教学。他们会上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会参与教改课题,会写教学论文。这样的老师在科研考核方面很吃亏,但高校其实并不希望把他们淘汰掉,他们是本科生最需要的一群人。
再说说那些真正混日子的教授上面也说了,教授们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但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显性业绩,要论文没论文,要专利没专利,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在为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做着贡献,根据金字塔原理,冒尖的人才毕竟是少数,而这少数人,又必须建立在大量默默无闻的人才之上。所以,高校在考核这部分人时,往往手下留情。
但是,这其中是有漏网之鱼的。真的是有一些不干活的教授。没有主持科研项目,最多就是给别人合作一下;上课不积极,总是按最低学时上课,要么就是霸占着某一门大课,数十年如一日地上,内容陈旧;更明显的一点是,这种人作为研究生导师时,那真是误人子弟,手里没有东西给研究生做,对指导学生也不上心。这种教授,学校考核后会坚决取消导师资格。
这样的教授占用学校的编制和职称资源,拿着学校不低的薪水,实在是一种浪费。站在人事管理者的角度,我们一边是制定政策,争取能把他们激活,让他们多少能干点事;另一方面,希望能建立退出淘汰机制,通过岗位聘用,把他们低聘到副教授岗位,甚至待聘、缓聘,让他们付出多少劳动拿多少钱。
以上是我们对混日子教授的看法和做法。因为是专门做这个的,所以回答并不那么有趣,只求真实。
一本大学老师副教授,收入怎样?
通过实际接触的大学教授、副教授来看,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学科的收入差别还是比较大。
记得硕士导师(某中部省份985经管类教授)说一年到手收入12万元,他同时还是市直部门一把手一年收入18万元。给我们上课的某副教授说一年收入7万元左右,记得他说他周末刚给某上市公司做了一天半的培训,给了4500元的课酬,快抵上他一个月工资了。不过这有些年头了,这里说的是学校给他们收入,至于说学校之外收入就要看个人的活动能力了,该副教授现在早已成为教授,现在是3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博士导师是院长,同时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具体多少工资不知道,但是每年都能拉回不少国家级课题,单个课题经费都在30万元以上,对于经管类来说算是不少了,基本都是抽最贵的烟,喝最高股价的酒,不过也可能是送的,不得而知。
工作后,记得组织一次青年干部培训,从当地985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请了一位教授讲领导力课程,培训一天,我特地问了一天的课酬是2万元,该教授说他很忙,经常接受很多企业邀请去做培训。
博士同学基本都去高校当老师了,少部分去了西部地区的985,但是留在中东部大多去了省属一本或二本院校,省属一本或二本待遇差别不是太大。
和我关系要好的一哥们留在了当地省属一本高校,据他说他们学院院长大概一年12万元,如果是教授大概10万元,副教授6/7万元,他本人现在是副教授,每月到手差不多5千,加上课酬,另外给MBA上课(看来MBA成了不少高校创收来源,课酬较高),加上部分课题经费一年全部算上10多万,不过不错的是,赶上了学校最后一批集资建房,房价那是相当的低啊而且有产权。其他的大多数同学和他差不多,只不过没有集资房。
不过这哥们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他说他结婚的时候,有一副教授给他送礼送的不是钱,而是当地超市卡,诡异的是卡还是被用过的,比如一张500的卡,这位副教授只打算送300,那么卡就用掉了200.当时听到这件事情后觉得特别惊诧莫名,这哥们后来解释说,这些副教授由于学历或科研能力受限,基本只能靠工资和上课课酬,也很难在外面弄到啥业务,一年就几万块钱,一家老小的开支就靠他(们),生活压力很大可以理解。
当然还有我硕士同学去了三本,现在基本也是副教授了,但一年全部收入也就不超过6万元。
整体来说,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学科的教授收入差别真的很大,我老婆学理工科,明显感觉理工老师要财大气粗一些,不少都在外面给企业做技术顾问、联合研发之类的事情,一年随便一忽悠,也能搞个上百万的项目经费。但大多数还是和我同学一样属于一本或二本的普通老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基本去外面兼职都比较难,记得有次我所在公司要做一个课题,需要找一家高校联合申报,本来计划借用哥们的高校申报,结果公司领导说不行,必须找985高校或者财经院校,结果合作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