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价值投资者如何识别好公司?

2022-05-17 06:22 资讯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谢谢邀请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

首先,在国内,价值投资的含义早已经被歪曲了。作为华尔街的天才投资者,格雷厄姆倡导的价值投资,在我看来是要确定投资目标具备内在价值的基础之上,然后在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且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投资他。所以说,他的本意并不是什么绩优股,蓝筹股,白马股就值得价值投资,他的价值投资其实指的是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存在足够大的利润空间的时候,就可以投资,待到市场价格回归或者高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就可以获利抛售。

其次,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过于复杂如果按照他老人家的思想,一家垃圾公司其实也是有内在价值的,当然可能它的价值比较“小”就是了。然而,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成为了关键,而这个就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对非专业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似乎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何选好股,国内的价值投资者直接把问题简化了A股市场投资者为何歪曲价值投资,在我看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国内炒作题材,炒作垃圾的风气盛行,很多时候,你根本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或者工具去评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到底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把问题简化,直接选择市场里的长线牛股作为价值投资标的,比如恒瑞医药,爱尔眼科,比如万科,比如茅台,比如格力这样的股票,当然还可以看财务指标,计算股息率,通常市场把股息率在4%以上的股票作为价值投资标的,一帮情况下,蓝筹股比如银行类保险的股票容易符合这个标准。这个其实是相对最好识别的,准确讲,就是分红高。而你看报表,看利润什么的,那些反而都能被造假,比如康美和康得新这样的公司。

事实上,选择好公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尤其是市场造假成本很低的情况下。现在看来,那些长线牛股都是持续的高分红,这一点作为好公司的标准是最最有效的,毕竟分红是真金白银,而连续拿出真金白银的公司,如果业绩不好,根本不可能。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如何应对大概率“灰犀牛”危机?

走出认知盲区,提高应对大概率危机的处理能力

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价值投资者如何识别好公司?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价值投资者如何识别好公司?

《灰犀牛》这本书展示的正是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认知盲区,跟灰犀牛事件对应的,是黑天鹅事件——如果说黑天鹅事件是无法预知的危机,那么灰犀牛则是本来应该看得到却有意忽视的危险。

在古代欧洲,人们从来没有见过黑天鹅,黑天鹅的出现超出了当时的人正常认知,也让“黑天鹅”成为后来“不可预知的危机”代名词;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体型庞大,重达数吨,攻击力十足,人一旦将其惹怒遭到进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想要观察它,只要保持安全距离,处于下风口处即可;但是!侥幸心理往往会驱使人的脚步不断去试探危险的边界,直到后果不可挽回。这也正是本书作者选择“灰犀牛”来比喻“大概率危机”的原因。

在重大危机发生之前,明明有无数的机会做好危机预测和规避危机,但是,灰犀牛事件具有“明知其会发生”只是“不知道何时会发生的”性质,这种性质麻痹了人的认知和判断力,以至于让人消极等待,直到危机来临的时刻被打得措手不及——最后将危机事件认定为:不可预知的“黑天鹅”,而不是发生得有迹可循的“灰犀牛”。

人类本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却往往由于自负、侥幸、盲目,一次次陷入危机泥潭、难以自拔。正是对危机事件的认识不清,让我们失去对未来的把控。

“众多黑天鹅事件的背后,是不断汇聚的灰犀牛式危机。”

遭遇灰犀牛:你不想看到的事情就会当做不存在……乐观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我们“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随手买五块钱的彩票也会抱着一丝天降大奖的期望,乐于碰碰运气;而一些我们不想看到其发生的事情,就会当做其不存在,不会发生。危机往往就是这样明目张胆地到来、而我们可以做到视而不见的,也正是我们的忽视和拒绝承认危机的潜在性,最终才导致灰犀牛事件的发生。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明知有设计缺陷,低温发射或将有可能毁掉整个航天飞机,却没有模拟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也没有更加慎重选择发射时机避开可能存在的危险,在种种迹象显示不适宜发射的情况下按原计划发射,最终导致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无流血,不头条”,重大灾难事故的新闻报道总是会让人感觉吸取了一个重大经验教训,而事实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未雨绸缪,毕竟人人都可以做“事后诸葛亮”。“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灾难发生,却没有勇气将不可承受的雪崩和每一片雪花联系起来,灰犀牛事件的背后是人类思维行动模式的强大惯性:回避警示和凶兆,不想看到的事情就当做不存在,直到发生。 十年前的金融危机爆发也不是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看到了警示信号的人,有的及时行动全身而退,有的则成功牟取暴利,这足以说明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措手不及,甚至有人能够从这种重大危机中也寻求到机遇——危机和机遇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但人天生不想看到坏事发生,愿意相信“闭上眼就是天黑”来自我安慰。

灰犀牛事件的发生,不止是危机,还有机遇和挑战。在《灰犀牛》中,作者认为“拒绝承认明显的灾难威胁”是人们面对灰犀牛式危机的第一反应,整本书逐章分析了人们在危机之前、危机之中、危机之后的不同心理,以及这种心理是如何指导、影响我们行动 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部分。 如果我们经常选择直觉“相信的事”,必定屏蔽了直觉的另一面“我不相信的事”,但除了祈祷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别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不要做事后诸葛亮。睁开眼——

“事故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正视它。”

“黑天鹅事件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事件。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却没看到的危险。”

“更多时候,灰犀牛是中性的事件:一个好和坏的综合体,其结果完全取决于你的认知角度和发现机会为自己牟利的能力。”预测危机?谁给你的勇气总是相信直觉……明知道彩票不会百分百中奖,我们却依然愿意碰运气;明知道预言不能百分百准确,却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而且——只愿意相信好的预言结果。神经学家塔里·夏洛特的研究认为,人类大脑结构“乐观的偏见”让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

在《灰犀牛》第二章,讲到了人们是如何对某些事件进行预测的,包括对危机事件的预测。

有这样固执的思维惯性,我们怎样才能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提高自己的危机应对能力呢?靠直觉?凭什么相信自己的直觉是靠谱的呢?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未来已来”不是一句口号,有大数据支撑,许多行为和趋势都变得可预测、可判断,并且准确性越来越高,但个人在进行危机判断的时候,却依旧更依赖直觉,依赖权威:周围有越多的人相信同一件事,我们与之保持步调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这种集体思维的倾向性,会影响我们对事件发展的预测。

当人需要作出某种判断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参考周围人的意见然后才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直接利用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作出判断的少之又少,这让我们接收太多别人加工过的看法而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想提高自己对危机事件的预测能力,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且提高敏锐力,不要只听只看自己想要的信息,才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不要害怕犯错,实践、学习,认识自己的偏见,会做出更加客观的预测。

第二章中还讲到了一个“源头效应”: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取决于这些信息的来源——专家,因为相信专家的专业性,我们很多时候都让所谓的专家代替我们思考、为我们得出结论。这是我们想要自己处理灰犀牛危机的时候, 首先抛弃的思维模式。

“人类本性使然,我们总是先参考周围人的意见,然后才形成自己的观点”

“狭隘的群体有种强烈的倾向,对其期待视域之外的任何危机信号都视而不见”兼听则明,别让执念遮蔽你的双眼

当人们在发现潜在的重大危机的时候,会本能地产生抵触心理,否认这种灰犀牛式的危机,希望寻找什么理由,来解释这个不愿意面对的事实——人们既不愿意看到危险信号,也不愿意针对危险信号采取行动。这是《灰犀牛》第三章中讲述的,人们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容易犯的通病。

很多灰犀牛危机面前,人们总有一种执念:只寻找自己想要找到的问题,在危机来临的时候,用抵触和否认事实来自我安慰。

第三章中有一个十分惨痛的例子,2014年美国华盛顿州大暴雨之后的泥石流,是美国历史上最可怕的一次山体滑坡,造成了数十人死亡,而该地区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却没有被引起重视,因为就数据来看,平均十年发生一次,这个看上去很低的频率,使得人们总以为灾难离自己很远,砍伐树木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设定的砍伐界限。

面对潜在的灾难威胁,仍然相信一切都会变好是人类的通病。泥石流爆发之后,政府官员宣称没有人能够预见到灾难的发生。

08年的金融危机也像一场更是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灾难的泥石流,抛开在危机爆发前的种种经济下滑的迹象不谈,雷曼兄弟破产后的一个月,美联储的官员在谈话中使用“通货膨胀”这个词的频率是“危机”这个词的十倍,政府官员不愿意相信金融危机的来临,而是执着地寻找通货膨胀的证据。后果可想而知,否认已经到来的危机,不及时地有所作为,这种执念危害的不仅仅是美国,全世界都受到了牵连。

要克服这种危机面前“选择性失明”的病,要向王品集团学习,王品集团的创新能力和跳脱式思维,使之成为台湾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创始人戴胜益(Steven Day)在管理上积极地征求各方不同的意见——由25个品牌和部门领导组成的管理团队,每个月都向200个以上的圈外人士征询意见和看法,这么多双眼睛这么多个脑子,目的就在于为公司发现危机和机遇。

拥有多样性化的信息来源,开放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兼视兼听,很多危机都可以及时化解,无论是个人,还是身居要职的人都一样。

多注意那些已知的事情而不是你希望的事情。停止任性的执念,养成审慎地期盼未来的习惯。只有意识到我们的盲区所在,时常检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起让人无法忽视的预警系统,才能逢凶化吉,甚至因祸得福。止损!停止试探危机爆发的临界点如果人们可以准确预测一件事情会发生,却不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那么这件事跟不会发生没什么两样,因为“不见棺材不掉泪”是人类的通病。

以《灰犀牛》第四章中美国密西西比河大桥倒塌为例。2007年8月,美国密西西比河大桥的倒塌成为美国1983年以来最严重的非天灾或外力因素造成的桥梁崩塌事件,早在1990年的检查中就被列为“结构性缺陷”名单的这座大桥,当时的处理意见却是30年后,即2024年采取更换措施。

大桥倒塌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桥迅速重建,仿佛是弥补先前面对危机有机会止损却不作为的亏欠。当初不能确定大桥何时有坍塌危机,就对大桥的维护一拖再拖。

因为人总是会忍不住心存侥幸,如果真的有危险,那么临界点在哪里?不能确定临界点,怎么让人相信危机会发生?

在桥梁倒塌之前,无法计算如果尽早维护能够挽回多少损失;

在事故发生前,无法计算及早排出安全隐患能够挽救多少条生命;

如果付出了维护成本却什么也没有发生呢?那这就会造成显而易见的损失。

人,只是不相信后果会那么严重。

所以心存侥幸,得过且过,“凡事往好的方面想”。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全球公共交通设施的维护和升级需要的花费远远超过现存设施的总体价值,若提前规划和升级现有设施,每年可以节省估价的40%;但取消这笔投资,就会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带来拥堵、停电、水患和各种坍塌造成的经济停滞,遭受更大损失。

拖拖拉拉、得过且过的拖延症患者,经常把“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挂在嘴边,我们也相信任何事在最后关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如果最后灾难还是发生了,还可以把它叫做“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在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方面,每个人都是一把好手。

“危险警示存在的时间太长,就会使我们精疲力竭,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战胜它的机会;当危险靠近的速度太慢,我们又会变得骄傲自负,认为完全可以跳出它的行进路线,避开它。

“不处理当下潜在的危险,必然会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预测的,只有我们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了的。灰犀牛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面对问题的解决态度、行动速度以及处理方式,目光短浅,会陷入危机;拖延症,会陷入危机;破罐破摔,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危机。总的来说,面对危机的心理是在平时养成的,平时不要做一个懈怠的人,懒于思考,疏于自我管理,容易跟随大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没有条理,这些日常行为习惯的弊病,都会在我们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成为我们最致命的弱点。想要成为一个火中取栗的人,要有超于凡人的勇气,定力,自律,严谨,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在平时完善自己,才有可能化解危机,才有可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

大概  应对  犀牛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