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武则天的看法如何评价武则天,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话题。
从唐到明清,文人将武则天的形象越来越妖魔化。
唐朝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接近历史,因此相对较为客观;
到了明清,文人对武则天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时,实则对武则天进行刻意歪曲,甚至编造出武则天「和面首有私生子,私生子是妖怪,长了一个骡子的头」。这类荒诞不经的话术,接近于神鬼故事、聊斋志异,而与实际历史相去甚远。
对武则天的评价,根据时代不同,有很大差异。
因此,现代历史学家吴晗指出,评论武则天,应依据唐人的态度,而不应该相信宋朝以后的看法。尤其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武则天文学」中怪力乱神的成分太多了。
所以,这里重点讨论唐朝人对武则天的看法。
其实,即使饱受诟病的对外军事,武则天仍然是功大于过的。
武则天称帝期间,力排众议,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安西四镇,避免国家走向分裂;
她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加强了武周对西北边境的统治。
唐诗以自由奔放闻名,在众多著名诗人看来,武则天时期是读书人的理想时期和黄金年代。
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有云:
“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娲皇即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 ,中华上古正神。
诗中盛赞宗璟(李白妻弟)出身名门,位列三公;
祖父宗楚客,不仅是武则天从姊之子,还曾辅佐女皇,拜为宰相。
女娲从事的是补天救世、创造万物、治理水患、造福苍生的伟大事业。
李白在此,将武则天直接比作“娲皇”,可见诗仙对武则天充满了崇敬。
虽然诗中有对宗璟客套抬高的成分,但也说明,辅佐武则天被普遍视为荣耀。
《上云乐》一诗又云“中国有七圣”,即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
在李白看来,武则天是一名非常有作为的明君。
潘迎紫的武则天,集艳丽与霸气于一体:杜甫对武则天总体上是肯定的,尤其在用人方面。
杜甫认为武后晚年,确有过度宠溺男宠的过失,但同时也任用了许多忠直干练之臣并对他们加以保护,故远不及玄宗晚年的耳目壅蔽。
正如其《狄明府》一诗所说:
“汝门请从曾翁说,太后当朝多巧诋。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也谓:“太后当朝肃,多才接迹升。”
其《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清晰描绘了武后当政时文人墨客受到礼遇、名倾望重的现象。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其祖父杜审言也曾受到武后的召见和擢拔。言语之间,对祖父的经历感到格外荣耀,对武则天心存敬重和感恩,对武则天时代满怀憧憬。
唐朝、五代是武则天故事的发轫期,大部分由史学类作品流传下来,很难区分哪些是历史,哪些是文学。
内容上,大体是武则天的人生经历、治国理政、言论行为、朝野佚事的记载,接近武则天的真实面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数采取客观叙述的笔法,即使小说也是实录风格。
因此,比起宋朝、明清,唐朝的记载客观得多。
段成式《酉阳杂俎》、牛肃《纪闻》、刘餗《隋唐嘉话》、刘肃《大唐新语》、张鷟《朝野佥载》、等大多是撷取当时的朝野传闻,对武则天的描写多属于片段式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