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诗意。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起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的雷震,生平不详,有的说是眉州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有的说是南昌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其作品也就这一首,入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
这首诗主要写一泓长满绿草的池塘,水漫出来流了一坡;一袭远山,含着落日,倒影浸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回家,嘴里的短笛信口吹着,也没有个腔调。这是一幅美丽恬淡的牧童晚归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充满了生活情趣;而那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笛声又使整个画面更显空灵,有了乐感。
题主问小牧童的特点,咱就抛开写作手法艺术境界等等,就细细聊聊这首诗里小牧童的特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悠哉悠哉心生愉悦的;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牧童归去横牛背”,一个“横”字,几分随意,几分懒散,就足以说明小牧童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唐•栖蟾笔下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是活波可爱活灵活现的;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里的牧童,是调皮好动天真烂漫的。各人诗中的牧童是有着细微的不同的,一个“横”字,就是这个小牧童和其他牧童的不同之处。
悠哉游哉心生愉悦“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无腔、信口、吹,一枝短笛,对小牧童来说足矣;没有什么固定的腔调,顺嘴而吹,无拘无束,“信牛由缰”,他的心里是无忧无虑的;也必是愉悦的,他什么都不想,有没有人听见无所谓,有没有人偷偷地笑也无所谓,就是随着自己的心吹出什么算什么。这点倒和唐•卢肇的《牧童》有异曲同工之妙“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一个横在牛背上吹笛,一个横在牛背上睡着 ,都不求吹出来的笛声有谁懂,就是个随意。
天人合一融入自然青草池塘,碧波红日,小牧童闲适地横坐在牛背上,胡乱地吹着曲,他不求有知音来和。可是,天和地听得懂,清风和白云听得懂,池塘和绿草听得懂,更主要是他的牛听得懂啊!不成调的笛声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同一,说不出的熨帖和惬意。
和唐•吕洞宾的《牧童》不同,“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是明显地辛苦劳累了;和宋•白玉蟾的《牧童》也不同,“杨柳阴初合,牧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这是不小心犯错了,弄不好要受责备的。
可是我们这首诗里的小牧童,已在日落时归来,漫不经心却人牛同在,笛声无腔却有心情吹响。
言为心声,诗里写的小牧童,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真实的心理写照雷震,生平不详,死亦不详,好象在南宋走一遭,就为了留下这首诗。南宋,那个偏安一隅忍辱偷生的朝廷,那个政治腐败、奸臣辈出的时代。谁不向往恬静悠远超凡脱俗的生活呢?那小牧童的彼时的状态,就是作者厌倦了世俗喧嚣渴望自由宁静的理想生活状态。
不然,为什么关于作者,就再没有别的任何信息呢?也许他辞了官择一处乡村,与小牧童为伴也未可知。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