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的新作《摔跤吧,爸爸》不仅仅让我们看到印度女性选择人生的无力,也让我们了解到印度体育的薄弱teech。同样是人口大国,中国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后,已拿到227块金牌,而12亿印度人在里约奥运会上只拿到一银一铜,在过去37年间也只拿过一块金牌。
这个人口大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弱国,我们就来看看印度的体育史,它是怎么变得这么弱?
电影《摔跤吧,爸爸》
羽毛球来自印度印度体育的历史还是非常久远的,可以追溯至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700年)。那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时代,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教权力的推广。四大吠陀经中的《阿闼婆吠陀》(汉译《禳灾明论》)中有咒语:“使命在我的左手上,胜利的果实在我的右手”。就理念而言,它与传统的奥林匹克格言“为了荣耀我的祖国和体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初类似于羽毛球的古老游戏
事实上很多运动都起源于印度。羽毛球一说源自印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儿童游戏,具体玩法今天已不甚明确。19世纪70年代现代羽毛球运动出现在印度“浦那”,当时以地名“浦那Poona”称呼这种运动。当地的驻印英军非常喜欢这项运动,将它传回至英国,进行了一些规则调整,成为今天的羽毛球运动。除此之外,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和日本将棋的鼻祖都是印度的古老游戏——恰图兰卡。
亚洲第一枚奥运奖牌进入现代以后,早在1900年就有诺曼·普理查德代表印度参加奥运会,它不仅赢得了两块银牌,还是第一个代表亚洲国家获得奖牌的人。当然论血统诺曼是一个英国人,只不过在印度出生。印度在1920年派出了自己的第一支国家奥运代表队,而且参加了此后的每一届夏季奥运会。
神一般的印度男子曲棍球队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
印度人的奥运传统强项是男子曲棍球,从1928开始至1956年奥运会,印度男子曲棍球队获得连续6届奥运会金牌,1960年不敌老对头巴基斯坦痛失7连冠,随后又在1964年和1980年两届奥运会上夺冠,共获得8届冠军。而印度从参加奥运会至今总共拿过12枚金牌,曲棍球几乎承载着印度人全部的金牌希望。神枪手阿纳夫·宾德拉(Abhinav Bindra)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十米气步枪冠军,这是印度人的第一块个人项目金牌,也是从1980年以来他们的首枚金牌。
阿比尼夫-宾德拉在北京奥运会拿到了印度历史上第一块个人金牌
贫穷何谈体育印度体育如此之弱的原因,首先当然是投资上的缺乏。虽然近年来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在IT行业,但它依然是一个穷国。体育方面的投入永远不是印度政府首先考虑的事业。就里约奥运会而言,英国为每名奥运会选手投资大约有100万美金,而印度平均只花费9000美金。印度最优秀的冬奥选手,也是唯一够比赛资格的无舵雪橇选手Keshavan去索契冬奥会的门票,不是印度政府出的而是自己众筹得来。就这么一点体育资金还经常受到腐败的官员侵蚀,正如电影中所反映的,辛格为了给女儿买专业的摔跤垫而去体育管理局申请资金,傲慢的官员随口拒绝后就转去让仆人准备午餐。
没有资金投入导致印度的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顶尖的运动员必须有好的训练设施和优秀的教练,印度没有建立起中国从体校到国家训练中心这样的体育举国体制,也没有走西方的体育职业化道路,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可想而知。
伦敦奥运会上印度代表队
种姓制度钳制体育发展印度体育孱弱的另一个原因是印度的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在传统上,印度人不把自己视为个体,而是从属于他的种姓、部族或地区。就算某人在体育方面非常突出,他也不会得到家人和部族人的鼓励,让他发展体育。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体育所代表的体力劳动是卑贱的。印度的家长更希望他们的孩子去成为牙医、会计而不是运动员,这让他们不会在这方面进行教育投入。
严格的社会分层意味着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够在一起进行运动。事实上,低等种姓构成了印度的绝大多数人口,而他们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甚至最基本的营养和健康也堪忧。绝大多数印度人没有办法接触体育,更没有机会成为专业运动员。
全民疯狂的板球不过印度也有一项全民运动——板球。这是一项起源于英国,盛行于英联邦国家的运动。最初由英国的殖民者带入印度,是上层白人的高档游戏,后来渐渐印度老百姓也开始玩板球,而且玩得比英国人还好。据说有7亿半的人口一年至少打4次板球,85%的人关注板球赛事。
全民疯狂的印度板球
在1926年印度就加入国际板球理事会——该项目的国际主管团体,并在国际联赛上长年保持强势劲头。2008年印度创办印度超级板球联赛(IPL),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联赛,每年收入大约100亿人民币,是中超的10倍。球员的平均薪资也仅次于NBA,在全球体育联赛中排第二位。
印度板球联赛IPL
印度人对板球的疯狂阻碍了其他体育运动的发展。可惜板球不是奥运会比赛项目,否则印度人说不定会多得几块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