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提供了两个图片月亮变化图解,不是一年中的月亮变化,而是月食的时候月亮的变化。
…………
“霁月难逢”——《红楼梦·晴雯歌》首句的感慨。
都爱一轮明月,可一年才能见几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年月圆12次。365天中只有12次月圆。可见,满月真不常见,这引发了古人多少感慨。“霁月难逢”,满月又逢晴天才如人意,实则事事难如人意。
事实上,漫长的一年,能看到圆月的次数难满12次。
…………
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月亮圆缺12次。这就是,一年12个月的原因。所以,叫一个“月”。
…………
我国农历的一个月更贴合一次月相的变化周期。农历每月十五正逢月圆,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农历又叫阴历(月亮的别称叫太阴,这这个名称不常用。),公历又叫阳历(太阳就叫太阳。)。阴历贴和月相变化,而公历更贴合一年四季变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阴历加节气的历法。而日常生活中,节气完全可以代替公历区分四季。所以说农历加节气就足够农业生产的需要了。)
农历每月十五以后,月亮东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月亮也一天比一天接近月牙。到了农历每月二十几的那几天,月亮都是下半夜从东方升起。这时的人们都在熟睡,很少有人意识到下半夜月亮才东升。到了农历每月月底,月亮东升的时间就推迟到了天亮的时候。这时的月亮,几乎和太阳同时升起,太阳的光辉让人们看不到月亮,(也是因为月球被照亮的一半几乎背对着我们,所以看不到月亮。)因此,很少有人意识到每个月里都有几天月亮几乎会和太阳同时升起。如果碰巧,这时的月球挡住了太阳,发生了日食。人们才会意识到天上其实有个月球,偶尔会把太阳挡住。之所以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每月初一前后,就是因为这几天月球和太阳是同时从东方升起的,而只有这几天月球才更加接近太阳,才可能挡住太阳。
…………
以上讲的是农历每月十五到初一前后的情况,特别提到了熟睡中的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的情况。
…………
月亮从东方升起的时间,在每月初一之后继续推迟。初一之后大约十天里,都是月球的背面被太阳照亮,又是白天里月球在我们的上空,所以这几天看不到月亮。快到农历十五的几天里,月亮东升的时间已经从上午和太阳一起,推迟到了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月亮才从东方升起。再过几小时后就天黑了,这时的月亮已经升到半空中。所以,这几天一天黑就发现月亮已经升起了一些了,但这时的月亮还不是圆月,而是一天比一天圆了。到了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正好是傍晚的时候,一轮圆月从东方开始升起。
接下来又回到了每月农历十五到次月月初一的循环。就这样周而复始,月亮的变化一年循环12次。
这就是一般的情况下,月亮一年的变化。
…………
农历十五前后,地球在月球和太阳的中间时,地球的影子会碰巧投到月亮上,出现了月食。这是一年中,偶尔出现的特殊情况。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有个口诀
上弦月 上半月 上半夜 西半天
下弦月 下半月 下半夜 东半天.
关于月相的变化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