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收冬藏”,经过一个酷暑的折磨,消耗巨大,秋季是开始进补的佳季,适当秋补有助于恢复机体机能,能解秋乏,也可以为抵御寒冬做准备。但大多数人在经过整整一个酷夏消耗后其脾胃都已相对虚弱,想要在秋冬季有效进补,就得先在秋季养好脾胃。更何况“脾胃”是人的气血之源,只有养护好脾胃才能少生病,才能在冬季得以冬藏哦。
如今已经算是开始入秋了,而秋季有很多都会重视养生,有些人重视养肺,有些人重视去燥。不过也要注意养养脾胃哦。那你知道如何养脾胃呢?今天就带着大家详细去瞧瞧关于秋季养脾胃的食谱,有兴趣的可以来试试哦。
食谱一胡椒猪肚汤
第一步,备好猪肚、大排、盐、花椒、生姜和白胡椒。
第二步,将猪肚直接加上盐搓洗干净了,用生粉清洗清洗。花椒和生姜直接切块。
第三步,备好锅加上水烧烤了,将花椒下锅,加猪肚烧煮后出锅。
第四步,备好炒锅将白胡椒直接炒香了,放入炖锅中加上水。将大排和生姜放入猪肚中。
第五步,直接开始炖煮,烧开后用文火炖煮120分钟后即可。
食谱二板栗烧鸡
第一步,备好鸡肉、板栗、生姜、花椒、八角、板栗、大蒜和调料味。
第二步,将鸡肉直接切块洗好了,放入锅中烧煮后捞出沥干,将深交切片,大蒜切段。
第三步,备好锅加油,将鸡肉直接下锅煎煮后捞出。锅中加上生姜、花椒和八角直接爆香了。
第四步,将鸡肉和板栗直接洗过了,加上水直接烧烤了,再文火炖煮20分钟后加大蒜和调味收汁即可。
食谱三凉拌莲藕
第一步,备好莲藕、青红椒、生姜和白醋。
第二步,将莲藕处理后洗好切片,青红椒切粒了,生姜切末。
第三步,备好锅加水烧开了,将莲藕下锅烫煮了,放入碗中,加上姜蒜、青红椒等调味后即可出锅。
脾胃不好的表现
人吃五谷杂粮,都免不了会有不适或生病,中医有言“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那么,脾胃不好有哪些表现呢?
●脸色发黄
如果你的脸色暗淡发黄,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
溏症状,就可能是脾虚了。
●鼻头
特别能吃却容易饿、消化吸收也不好、口苦黏腻等,鼻头发红表明脾胃有热证,就会有以上症状。
●口唇干燥无血色
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脾胃不好会引起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
●手之变化
手可反映脾胃功能状态,比如将十指并拢,手指间的缝隙过大则表明脾胃有问题,有患胃炎可能性。食指出现硬块、颜色变紫,表明脾胃虚弱至极,常有便溏或肚子痛、完谷不化等症状。
●眼袋
中医判断脾胃虚弱常会看眼袋,眼袋的部位正好是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眼部周围的皮肤薄、组织松,由于脾胃长期虚弱、运化无力,水湿瘀结于眼睛周围,致眼睑隆起形成眼袋。
●舌
健康舌质为淡红色,舌质偏淡则血虚,舌质偏红则体内有热,舌质发紫则体内有瘀血。脾胃虚弱,舌体变胖,舌边缘有齿痕。舌苔发黄则体内有热,舌苔焦黄则明体内热盛,舌苔发白则体内有寒,舌苔发黑则体内寒盛,舌苔厚腻且满布白苔,说明脾胃虚弱。
秋季如何养脾胃?
脾有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胃有受纳、通降的功能,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冬季虽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但入冬前的秋季正是补脾胃的最佳季,脾胃强壮了才能更好助力秋收冬藏。脾胃怕生、怕冷、怕撑、怕生气。那么,调养脾胃就应该顺应它的特点来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01起居习惯
深秋寒露节期过后早晚寒凉,早睡早起,少熬夜。注意适当秋冻,颈背、腹部、脚部都要保暖。
02不生气
每天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好心情,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要让脾健康,就要舒肝养脾,最好少动怒,少发脾气。养肝柔肝可以顺畅肝的气机。
03均衡饮食不吃撑
每天的一日三餐要定时定点,早上吃好,中午吃七分饱,晚上吃少,不能暴饮暴食,脾胃怕撑。一天最多加一次餐,否则容易消化不良。
04坚持锻炼
深秋渐凉,锻炼时机颇佳,适当增强肠胃运动,促消化不便秘。睡前做做仰卧起坐,既可增强肠胃运动又能练出马甲线哦。
05避免生冷
脾胃怕生冷。生冷的食物,如凉性瓜果、香蕉、火龙果等、以及各种冷饮和生食蔬菜,食用容易带着寒气进入身体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寒。
06温养脾胃
脾喜温恶寒、喜燥恶湿,养脾要吃温性食物或行气健脾燥湿常用的中药,如肉桂、花椒、小茴香、陈皮等。脾主土,应多吃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应保持常年食温;多吃黄色食物,如小米最养脾土。养胃食物有性温入脾胃经的南瓜、小米、红薯、山药。小米可单独熬粥,也可添加大枣、百合熬成营养粥。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的功效。山药益肾气、健脾胃。山药吃法多样。脾虚者坚持每天早上喝一杯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散寒,并能升阳。
07艾灸温阳脾胃
秋季艾灸是一个极好的颐养脾胃的中医方法。
●艾灸太白穴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此时艾灸最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合穴足三里。
●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公孙穴
中脘穴健脾化湿、促进消化;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公孙穴健脾化湿、和胃止痛。这三个穴位相互配伍进行艾灸,助你脾胃安和,健脾、养胃功效明显。每次10分钟左右,以穴位上皮肤潮红为度。其中,中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平时也可以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具体做法就是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 秋冬季节吃什么养脾胃 秋季养脾胃的三款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