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辗转,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职。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推动变法,变法过程中,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了激烈的斗争。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二人关系破灭,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在边境,吕惠卿历任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等职,继续推动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宋哲宗即位后,吕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8-9]在哲宗亲政后,又得到任用,但再也无法进入政治中心。宋徽宗年间,于醴泉观使任上致仕,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后追谥“文敏”。吕惠卿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史书上认为他背信弃义、祸国无耻,人格低劣;而在后世对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后,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
吕惠卿简介
基本资料
本名:吕惠卿
别名:吕吉甫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村
出生日期:天圣十年(1032年)
逝世日期:政和元年(1111年)
主要作品:《吕吉甫文集》、《道德真经传》、《县法》
主要成就:维护新法继续推行
字号:字吉甫,号恩祖
职业:政治改革家
官职:参知政事、知大名府等
谥号:文敏
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人物生平
嘉佑二年(1057年),吕惠卿登进士,任真州推官。任期满后进入京城,拜见王安石,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时意见有许多相合的地方,二人因此订交。
熙宁二年(1069年),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以指导新法的施行,吸收了大批有志改革之士,并以王安石和陈升之总领其事。此时吕惠卿正任集贤殿校勘,编校集贤殿的书籍,王安石因和吕惠卿友好,因此向宋神宗进言推荐吕惠卿:“吕惠卿的贤能,岂止在当今之人中出类拔萃,即使是前世大儒也不是能轻易比得过的。学习先王的道理而能用于今世的,只有吕惠卿一人而已。
吕惠卿因而被任命为检祥文字,凡事不分大小王安石必定和他商议,凡是王安石所上涉及变法的奏章都出自吕惠卿的手笔。吕惠卿因此成为新党核心,当时之人称王安石为孔子,吕惠卿为颜渊。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吕惠卿被提拔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同年十月,司马光入宫奏对,宋神宗向他询问对群臣的意见,至吕惠卿时,司马光上
主要成就
参考词条:王安石变法
北宋期间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在颁布后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还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神宗时期国家收入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并依靠军事制度上的几个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如熙河开边等军事成就。
作为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在变法革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熙宁初年,吕惠卿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祥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惠卿笔也。”熙宁初年间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法令的颁布,他都有重要的参与。王安石曾说:“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惠卿与布(曾布)终始不易,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
主管司农寺期间,“主行常平、农田水利、免役、保甲诸法”,工作出色,成绩卓著,神宗皇帝赞曰:“吕惠卿言农行,事甚善,然尚未了五分,若司农,即天下事大定矣。”
吕惠卿主持国子监期间,积极建议学校挑选贡举,选通经术、谙政事的人主判太学,以有学
人物评价
王安石:”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司马光:“"惠卿憸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
宋神宗:"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
苏辙:“"惠卿怀张汤之辨诈,有卢杞之奸邪,诡变多端,敢行非度。“
家族成员
父亲:吕璹
弟弟:吕和卿、吕升卿
儿子:吕渊
个人作品
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朝廷设经义局,令王安石为提举,吕惠卿与王安石之子、太子中允王雱同修《三经新义》。《三经新义》对《书》、《诗》、《周礼》作出新解释。
元丰元年(1078年),吕惠卿向宋神宗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希冀作为治国之道。
其他著作还有《孝经传》1卷、《道德经注》4卷、《论语义》10卷、《庄子义》、《吕吉甫文集》、《新史吏部式》2卷、《吕吉甫奏议》70卷、《县法》10卷、《弓试》1部、《建安茶用记》2卷、《中太乙宫碑铭》等。其中《县法》、《新史吏部式》、《弓试》和《奏议》,都是变法和经国治世的重要著作。
吕惠卿的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收入《道藏》的《道德真经传》4卷和收入南安《丰州集稿》的《县法·序》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