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鄂公简介

2021-11-06 12:21 人物百科 投稿:运河边百科网

胡鄂公(1884—1951),字新三,号南湖,湖北省江陵人。1908年赴北京,入江汉学堂。1910年组建共和会,任干事长。1921年4月加入共和党,在天津创办《大中华日报》,反对袁世凯。抗日战争后,在上海任《时事新报》发行人兼总经理。解放后去台湾。1951年去世。其著作有《辛亥革命北方实录》、《胡鄂公节略》、《武昌首义三十三日记》、《原农》、《原林》、《五十五家记文书髓》、《古文辞粹》等。

目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胡鄂公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4年

逝世日期:1951年

职业:政治家

籍贯:湖北省江陵

人物简介

2

胡鄂公(1884—1951),字新三,号南湖。湖北省江陵人。1908年赴北京,入江汉学堂。

次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农业学堂。1910年组建共和会,任干事长。武昌起义后,任鄂军水陆总指挥等职。不久被派赴天津、北京,加入京津同盟会,任军事部部员。在天津组建北方革命协会,自任会长。1921年4月加入共和党,在天津创办《大中华日报》,反对袁世凯。1913年4月被选为国会议员,5月与张伯烈等组织新共和党。1917年11月任广东潮循道尹。1921年4月回湖北任政务厅长,旋赴北京,与熊德山等联络湖北青年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行《今日》杂志。1922年8月恢复国会议员职。12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1924年7月13日联合参众两院议员和进步团体发起成立反对帝国主义运动大联盟,并创刊《反帝国主义运动》旬刊,进行反帝与要求废约运动。1927年11月曾任中共北京临时市委宣传部长。抗日战争后,在上海任《时事新报》发行

生平经历

3

胡鄂公(1884—1951),原名荣铭,字新三,号南湖,生于南五洲胡家祠堂(原属江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失父母,靠亲戚抚养,并读私塾,常得塾师周济。早年曾参加其兄胡荣珪领导的澧洲、华容、公安的洪门起义,失败后回乡务农。1906年入郝穴预备中学堂学习,时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他与同学熊德山、宁郭开、钱铁如等20余人结为辅仁社,任社长,宣传革命。1909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农业学校;发起成立保定学生断发会;并组织共和会,在京、津、晋、桂、粤、鄂发展会员。辛亥武昌首义爆发后返鄂,任都督府高等侦探科长、鄂军水陆总指挥,不久任大别山要塞监督。1911年11月中旬,奉黎元洪之命,以鄂军政府全权代表身份赴京、津。月底,胡在津成立津军司令部。12月2日,成立鄂军代表办事处,胡兼任总指挥,又成立北方革命协会,被推为会长。曾策划行刺袁世凯,末遂。清帝退位后,任荆州荆旗善后局督办。1913年去北京,任国会议

反清活动

4

胡鄂公,原名胡荣铭,字新三,号南湖,1884年出生于江陵县郝穴镇南五洲胡家台,其地与公安县东大垸邻近。1903年,胡在公安读书时,即与同学组织“日新社”,并参加过由其胞兄胡荣桂领导的湘鄂边界“洪门起义”,有很强的反清革命意识。1906年胡鄂公进入鹤汛预备中学堂时,已年满22周岁,国学及古文基础已相当深厚,且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后来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了同学中的领袖人物。入学不久,胡鄂公即组织包括上述人在内的20多名同学结为“辅仁社”,自任社长,发表了不少关于革命的议论和文章,使郝穴地区沉闷闭塞的风气为之一变。1907年,胡感到在乡间无法发展,于是与宁敦武、钱纳水等到武昌投奔新军,但投军计划遇到了阻挠。是年3月,熊得山、钱纳水东渡日本求学,熊得山先入宏文书院,后入明治大学学习,钱纳水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胡在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军人生活之后又回到郝穴。当得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消息后,胡又打算

武昌首义

5

公元1911年,为清朝宣统三年,按干支纪年为辛亥年。是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正是阴历10月10日。就在这一天,武昌新军爆发了起义,此事件成为结束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统治的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将此次起义称为武昌首义。就在10月10日当天,胡鄂公从河南南下武汉,于次日参加起义队伍,在此后的35天里,胡鄂公参预了革命军重要的军政指挥事务,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与才智。

武昌起义是10月10日晚7时爆发的。在此之前,关于湖北可能爆发革命的各种流言谈论已传遍各地。当胡鄂公于10月10日上午9时从驻马店登上南下的火车时,已从北上乘客的谈话中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下午4时,火车抵达汉口大智门车站,由于按原来的约定应来车站迎接他的吴若龙未出现,他只好先到大智门车站附近的铁路第一宾馆暂时住下来。为了弄清缘故,他即往后花楼共和会所设秘密交通处询问情况。到达后花楼时,他发现那里大门已为警察封闭,从住在隔壁的一开杂货店老头口

胡鄂公  
声明:运河边百科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站长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