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赴台湾,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罗家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罗家伦
别名:罗志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绍兴柯桥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21日(丁酉年)
逝世日期:1969年12月25日(己酉年)
职业:教育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
代表作品:《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
人物介绍
罗家伦(1897—1969),中国近代教育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897年12月21日生于江西进贤。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此后,他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岗一带兴建中央大学新校区,力图建设一个能容纳5000
生平简介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希,笔名毅,教育家,思想家。浙江省绍兴柯桥钱清镇江墅村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其中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运动后,接任《新潮》主编。在胡适影响下,刊物改良主色彩日浓,并写了不少文章,否定新文化运动,悔恨参与其事。1920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
往事略集
罗家伦两岁时,罗母就开始教他识字、背诵短诗,稍大后,父亲也常传授古今诗,每天还亲自选录二三则有趣且富教育意义的典故,晚上先记在小册上,隔天早上叫罗家伦跪在榻凳上聆听,讲解完毕再将小册交给他复习,如此持续了好几年。这份早年经验,对日后罗家伦认为“教育本来是要把以住人类宝贵的经验,提取优越的部分,镕铸过交给后代,指示他们去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影响。
罗家伦从四岁入私塾,直到十五岁进美教士高福绥所办的英文夜校学习外文。日后回忆这段家塾教育的体验是:像我五岁的时候念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形而上学的经文,不但是读死书,更是读天书呢!十三岁读《周礼》、《仪礼》、《尔雅》,只可以说残酷地摧残脑筋!我小的时候没有得精神病。只可以说是洪福齐天。私塾教育的体验,造成罗家伦日后主张文学革命,要创造国语文学,打破古典文字的枷锁,以现代人的话,来传达现代人的思想、表现现代人的感情。罗家伦在文、史方
清华岁月
在清华校史上,有好几位校长是被赶走的,罗家伦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考虑到罗氏办事的宏大气魄和果断作风对于清华的巨大贡献,考虑到罗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出色表现,总是令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惋惜。历史是无情的,罗家伦好像生来就注定和清华没有“缘分”,正值清华的多事之秋来校任职,大刀阔斧,卓有成效,却遇上中原大战阎锡山控制华北,所以罗家伦不得不走,历史又是那样的会嘲弄人,罗家伦为清华费尽心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对他不满进而发动驱罗运动,教授们站在一旁袖手旁观,罗家伦终于伤心地走了,以后再也不肯回来。
我在阅读清华校史的文献时发现,在罗家伦去职后的几年校内刊物上还不时能看到多多少少讥讽他的文字,而且这么多年来,清华校友似乎没有人写过谈罗家伦在清华时期的纪念性文章。记得有一次我在书店翻一本书,读到乔冠华自传里有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当时虽然赶罗家伦,但罗还是有点本领的。再以后我有机会读了罗家伦的不少文章,很佩服
任职校长
1932年,罗家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至1941年去职,计达10年之久。这10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发达鼎盛的10年。罗家伦便是这一时期中央大学整顿和发展的总设计师。
罗家伦认为,大学校长的首要之举是聘人。
若以所授课目而论,1934年时专任教授的课目就占到了3/4,这就充分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罗家伦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自白:“聘人是我最留心最慎重的一件事。抚躬自问,不曾把教学地位做过一个人情,纵然因此得罪人也是不管的。”无怪乎教育部长王世杰在回复蒋介石的提问“罗志希很好,为什么有许多人批评他,攻击他?”时,这样作答:“政府中和党中许多人向他推荐教职员,倘若资格不合,不管是什么人,他都不接受。”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实属不易。罗家伦重视师资,不仅在于延聘,而且还体现在对教师切身利益的关心上。当时公教人员断薪是司空见惯的事。可罗家伦为了解除教职员的后顾之忧,在经费吃紧,时有短
外交经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脱离英国,1947年罗家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驻印大使。一次使馆晚宴,被邀的尼赫鲁(印度政府总理)和胞妹逾时很久才到,说是因国会开会刚散,罗家伦问讨论何事,他们说讨论到印度国旗问题,辩论了许久,倾向于沿用甘地对英不合作运动时代所用的旗子。它以绿、白和橘红三横条作底子,中间安放甘地土布运动的纺车(甘地认为家家妇女所心爱而且为其生命所寄托)。
罗家伦听了不以为然,而且觉得非常可笑,尽管知道在那神话甘地时期,来批评他的得意之作是犯大忌的,可是对于自己认为正确见解的隐藏是对真理和朋友的不忠实。罗大使迟疑了一下说:“我是一个中国来的大使,如何可以评议你们有历史性的新国旗呢?”“我们一定要知道您所代表的经验和智慧。”在场的印度朋友异口同声。罗家伦说:“一个像印度这样疆域广而人口众多国家的国旗,最好要使散步在各区的人们,看到政府颁布的图案和说明,就能按照仿制,不致错误。甘地的纺车虽简单,
代表著作
《新人生观》
《逝者如斯集》
《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
《科学与玄学》
《疾风》
《耕云集》
《心影邀游踪集》
《中华民国开国50年文献》
《革命文献》
《国事百年诞辰纪念丛书》
《中国人的品格》
趣闻逸事
文学天才、数学白痴
北大招生,曾有一年破格录取一名学生──罗家伦。当胡适批阅罗家伦的作文试卷时,激赏的给了满分,但是翻阅这位学生的成绩单,却发现数学成绩得个大鸭蛋,其他科也表现平平。但是招生委员会和主持会议的蔡元培校长,都对于破例录取无异议,这批教授真是慧眼识英雄。不过还是劝喻大家学数学时:千万莫作罗家伦!
闹双胞的罗夫人
罗家伦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时年三十一岁),和上海张钧丞先生之女-张维桢小姐结婚,由蔡元培先生证婚。张维桢是沪江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传说罗家伦就读北大时,曾以文情并茂的情书攻势苦追北大校花,初以相貌丑陋遭拒,后来被他的才华所感动,终于开了三个条件才答应嫁给他:一、要留学取得洋博士学位。二、学成后回国任教大学校长。三、夫妻不可公开并行,要保持相当距离。罗家伦为了求得美人芳心而首肯了。这个传闻与张维桢资料不合。可能是他在北大期间的风流韵事被加以渲染而讹传,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