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自幼跟父亲习武,中学时获“优秀模范”称号。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6年9月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春,参加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2月14日,率兵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昼夜,后于20日牺牲。在董振堂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1985年8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从张掖来到高台烈士陵园时说:“董振堂是个人才,是一位好同志。”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董振堂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董振堂
别名:绍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邢台市新河县
出生日期:1895年
逝世日期:1937年1月20日
职业:无产阶级军事家
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 红5军团总指挥,红五军军长
人物生平
董乃煌出生时,一家老小正在外颠沛流离,他一开始姓姥姥家的“赵”姓,1946年在冀南区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人才回到邢台市新河老家重新安定下来,给他改回“董”姓。
董振堂1913年高小毕业考入冀县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的称号。1917年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1921秋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冯玉祥国民军。参加了冯玉祥与1924年发动的北京政变。1926年9月,任国民联军第14师第12旅旅长。
董乃煌介绍,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冯部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振堂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春,蒋介石下令调26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企图让这支杂牌军和红军相互拼杀两败俱伤。第三次“围剿”失败后,26路军移到被红色区域包围的宁都县城。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震
成就贡献
宁都起义投奔红军
宁都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思想指导下,开展的统战工作和兵运工作的光辉成果。董振堂领导参加宁都起义,对壮大人民革命力量,起了重大作用。
保卫苏区展建奇功
1932年8月,董振堂率部参加了北线的宜黄、东安战役。同年冬,进军赣东、闽西的黎川、建宁、泰宁。每次战役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因指挥作战有功,12月中旬,在中央苏区军民隆重纪念宁都起义胜利一周年时,毛泽东主席亲自将红旗勋章别在董振堂的胸前,并称赞他是卓越的指挥员、常胜将军。
长征路上坚固后卫
1934年10月长征,红五军团就奉命担任后卫,董振堂为掩护全军安全转移做出了突出贡献。1935年1月,正是由于董振堂率红五军团在遵义城东南布防阻止了国民党“追剿”军的追击,才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董振堂为党和红军又立了一大功劳。
巧渡金沙江阻击国民党
1935年5月上旬,董振堂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赢得了宝贵时间。并多次胜利完成阻
人物评价
董振堂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1938年黄镇同志出版的《长征画集》中,写有魏传统同志评价董振堂的诗句:“军团长,董振堂,战士雄姿人尊仰,随身不离枪。”
1985年8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从张掖来到高台烈士陵园时说:“董振堂是个人才,是一位好同志。”
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后世纪念
事迹陈列馆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782平方米,内设序厅和主厅,共500多平方米。董振堂半身雕像和毛泽东的手书大字“坚决革命的同志”矗立在序厅。
董振堂故居
位于邢台市新河县西李家庄,一条新修的公路即可直达。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新河县对董振堂将军故居进行了修缮。这里是董振堂出生的地方,常有省内外游客专程前来参观,体味将军清末民初的农家生活。
董振堂族墓
是邢台市新河县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埋葬着董振堂的遗孀贾明玉和骨肉同胞、祖上先辈。经过修葺,董氏墓地又树立了董振堂将军纪念碑。碑体高大宽厚,镌刻着董振堂生平简介。
董振堂纪念碑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内建立了“董振堂同志纪念碑”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园内董振堂纪念亭柱上的楹联是: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亭内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隶书“董振堂同志纪念碑”,北面镌刻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