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叶书院
一路押送一路诗
史呈悦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富川镇(今江西吉安市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参加殿试,理宗皇帝“亲拔为第一”。南宋末年曾做过右丞相,封信国公。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末年,面对元军南侵灭宋的威胁,文天祥英勇地投身于抗元斗争,他说:“国有大灾大患,不容不出身效命。”于是,他组织“勤王义士”抗击元军。1274年,元军渡江南侵,直接威胁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南宋政府大惊,给文天祥下了一道专旨:让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赶赴京城临安。文天祥“奉诏涕泣”,他先后组织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以人民为主体的爱国新军达数万人之众,发起了对元军大规模的反击。以文天祥为首的爱国军民,誓与元军血战到底。
祥兴元年(1278年)冬,当文天祥率领抗元新军转战到海丰北面的“五坡岭”时,元军猝然窜至,文天祥等众不及战,遂被元军俘虏。崖山宋灭亡后,忽必烈命令护送文天祥入京。
由南到北,一路押送一路诗。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时,文天祥写下《南安军》一诗: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这首诗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并表明自己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次年正月十二日,被押送路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文天祥写下了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壮丽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威迫他写信劝宋臣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断言驳回,挥笔录下《过零丁洋》诗作为回答。诗中痛切地诉说了民族和个人的艰危遭遇,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进而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心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千百年来,激励着成千上万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
农历二月,路过无锡。无锡百姓闻知持香跪送,哭成一片。文天祥感动得热泪盈眶,吟诗一首《过无锡》:
金山冉冉波涛雨,
锡水泯泯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
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为碎,
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赵事,
一回惆怅一沾巾。
他回想起二十年前赶考时经过这里的情形,感慨万千。由于黄埠墩四面环水,难以逃脱,文天祥继续押送北上。今天的黄埠墩上,建有“正气楼”,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1279年深秋,金陵(南京)被元攻破,文天祥被押送至金陵“蛇盘”时,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写下了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金陵驿》二首: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
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
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
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
消得人间说丈夫。
第一首从景物写起,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第二首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并告诫自己,在生死关头要以大丈夫自勉。
过了长江和黄河,进入河北正定,经过滹沱河时,文天祥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渡滹沱河》:
过了长江与大河,
横流数仞绝滹沱。
萧王麦饭曾仓卒,
回道中天感慨多。
文天祥感慨萧王刘秀的众多往事,特别是最后一句“回首中天感慨多”,表现了他过正定时,回首辽曾将正定改为中京(即中京之天下),如今北方大部分疆土已成了元的天下,他是借萧王的往事,感慨自己战败被俘的伤感。
过了正定,再往北,便到了武强,武强汉时称武遂。文天祥一路受尽折磨,但始终不屈服。到达武强后,登上武遂城,远远望去,心中非常伤感,祖国大好河山被敌侵占,以《登武遂城》为题赋诗一首:
神州英气郁高寒,
臂断争教不再连。
千古伤心有开运,
几人临死向幽燕。
平古卧榻今如此,
百万私钱亦可怜。
咫尺白沟已南北,
区区铜马为谁坚?
诗中一句 “咫尺白沟已南北 ”,(白沟,即指白沟河),北宋时期的“澶渊之盟”,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这个地区是北宋名将杨六郎把守“三关”之地。三关,即草桥关(高阳)、瓦桥关(雄州)、益津关(霸州)。那时,由于杨六郎镇守住了三关口,辽没能再南侵,而今,元不断向南进犯,南宋王朝危在旦夕。身为右丞相的文天祥不能不为国家的危亡担心、忧伤。
过了三关口,文天祥被押到霸州东的信安镇,宿于此镇驿馆。信安是京南第一镇,距大都只有百余公里。文天祥这时的心情更加激愤,他为国担忧,达旦不寝,雨夜题壁《调寄南楼令》:
雨过水明霞,潮痕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恼恨西风吹世唤,又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秋,表现出了为国尽忠的浩然正气。信安镇“文相题壁”的核心,是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这是信安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嵌砖刻“宋文丞相题词处”七字大径尺,而原词无存,归检县志得诵全文,苍凉悲感与岳武穆满江红词并为千古绝唱。因题诗云:
舍身赴义矢贞艰,
一夕槛车去不还。
孤愤长留题壁句,
千秋正气照人寰。
曩拟录其词,勒石传世嗣,以军兴未就。
从信安继续北上,入安次(今廊坊市安次区),过刘琨墓时,(刘琨是两晋之时人。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官至并州刺史,后任司空,都督,并、冀、幽州诸军事。他年轻时,鉴于国家衰败,与祖逖励志为国效力,“闻鸡起舞”。刘琨先后在并州、幽州,抗击异族侵扰,最后因利益之争,枉死于盟友之手(320年平反昭雪)。
文天祥怀着对刘琨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刘琨墓,缅怀晋朝这位爱国英雄将领,赋诗一首:
“中原荡分崩,
壮哉刘越石。
(刘琨名越石)
孤迹起幽州,
双手扶晋室。
福厄天意乖,
匹?生鬼域。
生死百世芳,
天下分南北。”
这首诗抒写刘琨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后人将文天祥这首诗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刘琨墓前,以示对这位爱国将领的怀念。
1279年10月,天文祥被解至燕京。元朝统治者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官,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誓死不屈,决心以身报国。元至元十九年(1282 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召见文天祥,作最后一次劝降。忽必烈说:“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文天祥慨然答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次日,文天祥在燕京柴市,以身报国,年仅47岁。
文天祥“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是古今人人敬仰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者。《宋史》评价文天祥: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